木部
气温,味甘、辛。有小毒。
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阴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类。用者罕有分别。《衍义》所言,不知何缘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观、宾、宜、韶、钦诸州者,佳。世人以笔画多而懒书之,故只作官也。如写黄檗作黄柏,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阳。从岭至海尽有桂树,惟柳州、象州最多。《本草》所说菌桂、牡桂、板桂,浓薄不同。大抵细薄者为枝、为嫩,浓脂者为肉、为老,处其身者为中也。不必黄色为桂心,但不用皮与里,止用其身中者为桂心。不经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虚人,使不生热也。《衍义》谓桂大热。《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
然《本经》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浓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筒桂浓实,气味浓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本经》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为效弥远。岁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或云久服神仙不老。虽云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为使,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指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通血脉也。若与巴豆、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
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只云加桂何也。《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内寒,则肉桂;补阳,则柳桂。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若正气虚者,以辛润之。散寒邪,治奔豚。
《本草》黑字,柏白皮主火灼烂疮,长毛发。
苦薄,阴也。《珍》云∶凉大肠热。
气微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时习》谓是气药也。
孙真人云∶先酒洗,后大豆汁洗。仲景用。
《日华子》云∶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气热,味大辛。辛温。无毒。主君相二火。
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本是脾经药《象》云∶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勿多服。去皮用。
《本草》云∶主遗精虚漏,小便遗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盐同煎服,有神效。
《液》云∶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阴,足少阴,本是脾药。在,则入肺;在,则入脾;在,则入肾。脾、肺、肾,互有子母相关。
气温,味辛,阳中之阴。苦而辛,无毒。
《象》云∶能治腹胀,若虚弱,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寒胀,是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神药。误用脱人元气,切禁之。紫色者佳。去皮,姜汁制,微炒。
《珍》云∶去腹胀,浓肠胃。
《心》云∶味浓,阴也。专去腹胀满,去邪气。
《本草》云∶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浓肠胃。
《本经》云∶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浓肠胃,去腹胀满。果泄气乎?
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痢药同用,则浓肠胃。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衍义》云∶中用之,最调中,至今盛行。既能温脾胃,又能走冷气。
海藏云∶加减随证,如治疗同。
苦,阳。
《珍》云∶定诸经之痛。
气微温,味甘、辛,阳也。甘苦,纯阳。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
《象》云∶治风水,去恶气,治脾胃,吐逆,霍乱,心痛。去枝、梗,用叶。
《心》云∶芳馨之气,助脾开胃,止呕。
《珍》云∶补卫气,益胃进食。
《本草》云∶主脾胃呕逆,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温中快气;治口臭,上焦壅,煎汤漱口。入手足太阴。入顺气则补肺;入黄 ,则补脾。
味甘,温。无毒。
《本草》云∶主辟恶,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 ,去三虫,除邪,令人无梦魇。久服,通神明、轻身、长年。生中台川谷。
《禹锡》云∶按《梁书》云∶中天竺国出苏合香,是诸香汁煎之,非自然一物也。
气温,味辛、苦,味浓气轻,阴中阳也。纯阳,无毒。
《象》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杵细用。
《心》云∶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珍》云∶破滞气,泄胸中至高之气。
《本草》云∶主消谷逐水,除痰癖,下三虫,去伏尸,。
气寒,味微苦。味苦,性大寒,味薄,阴中阳也。无毒。入手太阴经。
《象》云∶治心烦,懊 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杵细用。
《心》云∶去心中客热,除烦躁,与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 烦躁。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渣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仲景用栀子治烦,胸为至高之分也。故易老云∶轻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本经》谓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入手太阴。治烦躁,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 不得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若哕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下后,身热微烦,栀子。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谓越桃者是也。
《衍义》云∶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以治虚烦。故不用大黄,以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可除。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匕,服之者无不效。
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汤饮之。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利小便而愈。其方极多,不可悉载。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热。
气寒,味苦、酸、咸,纯阳。无毒。
《象》云∶除寒热,破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痛。麸炒用。
《心》云∶洁古用去脾经积血。故能去心下痞,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治心下痞,散气消宿食。苦寒,炙用,破水积,以泄里除气。
《珍》云∶去胃中湿。
《本草》云∶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生河内川泽,商州者,佳。益气,则佐之以人参、干姜、白术。破气,则佐之以大黄、牵牛、芒硝。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除痞。壳主高而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主之。枳实七枚,术三两,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
《衍义》云∶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即性酷而速,大则性详而缓。故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意。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用者,故用枳壳。故胸中痞,有;心下痞,有枳实。高低之分,易老详定为的也。
气平,味甘、苦,甘寒。甘苦而淡,甘重于苦,阳也。无毒。
入足太阳经、少阴《象》云∶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去皮用。
《心》云∶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珍》云∶利小便。
《本草》云∶主 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能疗妊娠淋,又治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仲景,少阴渴者。入足太阳、少阴。
《衍义》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气平,味淡。味甘而淡,阳也。无毒。
白者,入手太阴经、足太阳经,少阳经;《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而赤或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真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去皮用。
《心》云∶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缓脾,生精导气。
《珍》云∶甘,纯阳。渗泄止渴。
《本草》云∶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消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液》云∶入足少阴,手足太阳。色白者,入辛壬癸;赤者,入丙丁。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阳也,味甘。无毒。
《珍》云∶治风眩心虚,非此不能安。
《药性论》云∶君,主惊痫,安神定志,补虚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便不利者。
气微寒,味苦。
《本草》云∶主呕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气微寒,味苦、甘。无毒。
入手足厥阴经。
《液》云∶腊茶是也。清头目,利小便,消热渴,下气消食,令人少睡。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宜用此。入手足厥阴。茗苦茶,苦、甘微寒。无毒。主 疮,利小便,去痰热渴,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如何是清头目。
气寒,味苦。无毒。
《本草》云∶主热,去三虫,治目中疾。生河内山谷,今近道皆有之。木似梧桐。
气平,味甘,阳也。
《珍》云∶利小便,清肺。
《本草》云∶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杵细用。
《药性论》云∶君。治产后血疹痛。
《日华子》云∶疗蛊毒,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症结。
气寒,味苦、平。有小毒。
《本草》云∶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杵细用。
《珍》云∶入心,主上下部腹痛。
酸苦,阴中之阳。
《珍》云∶心暴痛,非此不能除。即川楝子也。
《时习》云∶根暖,无毒。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及敷鹅口疮,大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