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论治
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然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频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伤寒论中有微烦、反烦、复烦、烦满、烦热、烦渴、胸烦、心烦、虚烦、大烦,皆热也。先烦渐躁者为烦躁,先躁复烦者为躁烦。
烦多属热,亦有阴寒而烦者,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在里而烦,宜下。。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蛔之症,宜温。温用,蛔用。若烦而足冷脉沉微者,此阴症之烦也,急用参附热剂温之。悸而烦为虚,。烦而悸为热,。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加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若不烦而躁,欲卧泥水中,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此为阴盛格阳。《活人书》用,或、。其脉必沉细疾,肢体厥冷,躁扰不欲饮水是也。若误认为热,投以凉药,顷刻死矣。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
更有阴中伏阳烦躁者,头疼身温,指末冷,胸满恶心,脉沉伏,按至骨若有力,须破散阴气,导达真火。
《本事》用破阴丹。阴中伏阳症,用热药助阳,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用冷药,则所伏真火,立见消亡,用破阴丹,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矣。其杂症虚烦,因津涸燥结而烦者,加枣仁、竹叶。
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因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生料煎服。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病久烦热不止,加枣仁。肥人虚烦不眠为痰,。烦而溺涩者,加。烦而呕者,。
《活人书》曰∶阴气少,阳气胜,则热而烦,故太阳经伤风,多烦而躁也。戴元礼曰∶烦躁,阴阳经皆有之,阳明经有燥屎故烦,此当下。承气汤。太阳经已得汗,渴烦者,。少阳胸满而烦,小。
阴烦,少阴为多,由阳气传入阴经,阴得阳而烦,自利而渴,烦不眠者,。若非是阳气传阴,阴气犯阴经,吐利,手足厥冷而烦。经云∶阳虚阴乘之,故烦。又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吴,甚者加葱白二茎。外有虚烦一症,乃病愈后阴阳未复,时发烦热。。
李东垣曰∶血虚发躁,烦渴引饮,至夜尤甚,脉洪大,按之无力。。若以服之,则误矣。
若脉浮大,按之散,此虚极将脱。人参。
许学士治李信道,六脉沉伏不见,按至骨,若有力,头痛身温,烦躁指冷,胸中满,恶心,此阴中伏阳,仲景法中无此症。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消,即用热剂助阳,先为阴遏,绝不能导引真阳,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真火之药,使水升火降,然后得汗而解。与破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下。不时烦躁狂热,手足躁扰,其家大惊。许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身汗凉解。又治一人,伤寒身热,无汗谵语、下后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烦、终夜不得卧,时发叹息。许曰∶此懊 怫郁二症俱作,由胃中有燥屎也。与承气汤下之,愈。《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微烦,有燥屎者,可攻。又云∶有微热,怫郁不卧者,有燥屎。又云∶胃中燥,大便坚,必谵语,皆承气汤症也。
〔表症〕 桂 芍 草 姜 枣
〔里症〕 见一卷温。
〔半表里〕 见一卷温。
〔阴寒〕四逆汤 见一卷暑。
〔蛔烦〕 见三卷呕吐。
〔悸烦〕 见二卷衄血。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烦实〕 见二卷汗。
〔内伤〕生脉散 参 味 麦
〔神烦〕朱砂 见二卷汗。
〔阴盛〕 川一枚 烧灰存性,为末,作一服,蜜水调。
〔表汗〕大 麻 桂 杏 膏 草 姜 枣
〔阴盛〕 见三卷呕吐。
〔伏阳〕破阴丹 硫黄 水银(各一两) 陈皮 青皮(各半两) 先将硫黄熔化,次下水银打匀,令无星,细研,入后二味,面糊丸。
〔津少〕 见一卷中风。
〔血虚〕 黄 (一两) 当归(二钱)
〔肾虚〕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痰多〕 见一卷温。
〔溺少〕五苓散 见一卷温。
〔少阴〕 五苓散加辰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