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第五)

《古今医统大全》在线阅读中医杂集书籍在线阅读

泄泻乃脾胃颛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皆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他证,良医莫救。

脉候

脉弦者,食积泻;脉微小,虚寒泻。小儿泄泻,微缓者生,洪大急数者危。初生及未满三岁看虎口脉纹。

治法

小儿泄泻证非一端,有冷泻,有热泻,有伤食泻,有风泻,有惊泻,当详辨其证而治之。

冷泻者,脾胃受冷,肚痛,谷不化,小便清,大便黄白或如糟粕,手足厥冷,当服、、人参藿香等散。

热泻者,大便黄赤,小便赤少,口渴烦躁。医者不明,但用豆蔻诃子等服之,如水浇石,用去木香、去桂服之。热甚者,、、去大黄加、枳壳治之,如挟热而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呕加半夏。又挟热泻痢而小便闭涩赤甚者,加减服之。

伤食泻者,由乳食过饱,坐卧风冷之所,伤食油腻之物遂成食泻,宜先服,取下其积,不可便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紫霜丸。量虚实先取其积尽,次以加减益、、调理之。

惊泻者,由慢惊病后,或吐胃虚,或气弱因惊,眼白如淡墨,大便青黄,此泻宜、主之。或乳随粪下,消乳热,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热,此泻尤难治,朱砂主之。冷者,子,服后与温惊朱君散、睡惊等药治之。大要散风邪,消积滞,开胃进食,养脾之药。惟伤食泄泻者必恶食,发热,心腹胀痛,下酸臭,先以疏利其食,服、微疏导,不可峻取,后消食药治之。

食积泄泻者,积聚停饮,痞膈中满,胁肋疼痛,夜热昼凉,口吐酸水,呕逆注泻,脉实者,先利而后补,服、,下后服,虚者先补而后下。

伤风泄泻者,脾脏虚怯也。当初若脾实者,先解风热,服。风热已退,微热者,、。脾虚者,服、。

假令春月间多有伤风、咳嗽、泄泻者,表里俱虚,服,倍加茯苓去皮、白术生姜、枣去核同煎。痰嗽发热微泻者,服,加同煎,后服、止泻治之。

夏月伤暑泄泻者,其证面垢,烦躁作渴,饮水浆,头热,呕吐泄泻,服,先定吐,后用参术散。发热,渴不止者,参术散加,滚调。

秋月痰嗽泄泻者,。

冬月感寒泄泻者,、加肉豆蔻生姜、枣去核煎服。寒极者。

吐泻,脾胃俱虚,欲作慢惊,服乌蝎,生姜、枣去核煎服,或、治之。

中湿泄泻者,着冷肠鸣,肚腹痛,手足寒,服、、藿香,腹痛加桂、干姜,伏暑加藿香,寒暑同用。

药方

治小儿脾胃不调,作泻青黄黑白,乳食不消,粪中有如鸡子清,兼泻如水,其证腹痛微热。

陈皮 藿香(洗) 枳壳(炒) 浓朴(制)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调下,或下亦可。如黄白色,下。如泻止,下,大能和胃进食。

治积泻、冷泻、伤食泄泻。

木香 青皮(炒) 陈皮(各二钱半) 浓朴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饼,或米汤下。

治伤食泻。先用紫霜丸取积,然后服此补之。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良医明妙理,何虑疾难瘳。

人参 茯苓 白术 干姜 砂仁 木香 丁香 甘草(炙) 藿香(洗) 香(炒。

各等分)

上为末,姜、枣煎汤。肚腹痛白汤下,大小以意加减服。

钱氏 治泄泻并吐泻,止渴。

人参 茯苓 白术 藿香 干姜(炮。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木香(五分)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同煎。

脾胃虚弱,泄泻不止及大病后以此养胃。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白扁豆 山药 砂仁 莲肉 薏苡仁 桔梗(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米汤下。

治脾虚吐泻,不进饮食。

黄 (炙) 扁豆(炒) 人参 白术 茯苓 粉草(炙。各等分) 加藿香亦可

上锉,每服二钱,姜、枣煎,或作末,姜枣汤调服。

治泄泻,脾胃不和,伤食泻。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浓朴 陈皮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灯芯陈米煎汤调服。

人参出东垣方,治暑热伤乳,损其脾胃,吐泻久,恐成慢风。

人参(二钱) 黄 (四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钱) 芍药(二钱) 茯苓 陈皮 黄连(各二钱)

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食前温服。

全蝎 治吐泻,截风定志,恐变成慢惊。

黄 (炙) 人参(各二钱半) 木香 甘草(炙) 莲肉(去心) 扁豆(一钱) 茯苓 白芷 全蝎 羌活(各一钱) 防风 天麻(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服或煎服亦可。

朱君散 治虚弱,惊悸,吐泻后有此证并粪青者,宜服四加辰砂麝香末,用灯芯调下。

(方见痘疹门。)

益(方见吐门。)

(方见脾胃。)

(方见痢门。)

(方见惊门。)

紫霜丸(方见变蒸。)

至圣丸(方见胎门。)

(方见痢门。)

(方见痢门。)

理中汤(方见吐泻。)

以上十方皆治吐,泄泻,可对证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统大全》.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