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occupational lyme disease[GBZ 324—2019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
4 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4.1 传染源及宿主
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我国报告的鼠类有黑线姬鼠、大林姬鼠、黄鼠、褐家鼠和白足鼠等。此外还发现30多种野生动物(鼠、鹿、兔、狐、狼等)、40多种鸟类及多种家畜(狗、牛、马等) 可作为本病的宿主。[1]
4.2 传播途径
通过节肢动物媒介蜱等叮咬、吸血的方式在宿主动物之间、宿主动物与人之间造成传播,目前尚无人类之间传染的报道。传播媒介蜱的种类因地区而异,我国北方林区主要是全沟硬蜱,南方林区主要是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致病螺旋体主要在蜱的中肠发育。蜱叮咬宿主时,病原体可通过带菌的肠内容物反流、唾液或粪便而传播。除蜱外,本病也可由其他节肢动物或昆虫,如蚊、马蝇和鹿蝇等传播。[1]
4.3 易感人群
4.4 潜伏期
一般在感染致病螺旋体3d~32d,多数为7d~9d发病[1]。
4.5 分布
4.5.1 职业
林区、野外作业人员,如伐木工人、森林警察或护林员、动物养殖场(养蜂、养鹿等)职工、动植物考察人员、地质勘探人员、军事人员等发病率高[1]。
4.5.2 季节
在不同地区,发病时间略有不同,但与传播媒介的数量和季节性活动有关。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病,以4月~8月最为多见[1]。
4.5.3 地区
5 实验室检查
5.1.1 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范围,偶有白细胞升高伴核左移,少数病人有显微镜下血尿及轻度蛋白尿。血沉常增快。莱姆病贰期脑膜炎和神经系统受损者,脑脊液淋巴细胞和蛋白增加。心脏损害者心电图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5.1.2 病原学检查
应用组织学染色、病原分离技术从感染组织或临床标本中检出或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是确诊莱姆病的直接依据。
病原直接检测:取患者受损组织切片或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尿液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200倍或400倍暗视野下直接镜检,或用各种组织学染色法可检查到伯氏疏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
病原分离培养:可取游走性红斑周围皮肤做培养,需1m~2m。血培养阳性可用于病程早期诊断,但阳性率低。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用此法检测感染者皮肤组织、尿、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及其他组织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DNA,此方法敏感且特异,适用于早期诊断。
5.1.3 血清学检查
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F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检测患者血清、脑脊液、关节液等标本中的特异性IgM和(或)IgG抗体。通常特异性IgM抗体多在游走性红斑发生后2w~4w出现,6w~8w达高峰,多于4m~6m降至正常水平;特异性IgG抗体多在发病6w~8w开始升高,4m~6m达高峰。莱姆病早期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能为阴性,早期抗生素治疗可能影响机体对特异性抗体应答,可导致血清学检查结果持续阴性。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其敏感度与特异性均优于上述血清学检查方法,适用于上述两种血清学方法结果为可疑的患者。
血清学检查方法还有变异的荧光抗体试验、酶联荧光试验、免疫层析法等。
一般间隔 4w~6w 采集的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 4 倍及以上增高也是确定诊断病例的依据,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间隔 4w~6w 采集双份血清很难收集得到,实际工作中特异性抗体滴度达到 4倍以上增高者几乎未见;此外应用抗生素等治疗后,抗体滴度升高趋势不同于疾病的自然病程,所以只要双份血清存在 2 倍及以上增高,结合明确的接触史和典型临床表现也可以确诊。
6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
诊断标准参见GBZ 324—2019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
6.1 诊断原则
根据在蜱栖息地工作期间有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史,出现了皮肤、神经、心脏及关节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1]。
6.2 诊断
2 具有以下至少一项临床表现:
c) 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膜炎、颅神经炎、脊神经根炎、脑脊髓炎;和(或)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损害。
d) 骨关节损害,如关节炎;和(或)皮肤出现硬化和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
3 具有以下至少一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a) 血清或体液(脑脊液、关节液、尿液)中检测到高滴度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IgM 和(或)IgG。
b) 双份血清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IgM 和(或)IgG 滴度 2 倍及以上增高。
c) 受损组织切片或血液、体液涂片中的伯氏疏螺旋体直接检测阳性。
6.3 分期
莱姆病是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合征,且患者可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主。临床上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将莱姆病分为三期,一般各期症状可依次顺序出现,也有交叉重叠出现,个别情况壹期、贰期症状不明显,而直接进入叁期。莱姆病贰期可出现 5.2c)组疾病的急性期临床表现,莱姆病叁期可出现诊断2 c)组疾病的慢性迁延临床表现。[1]
6.3.1 壹期(局部皮肤损害期)
感染伯氏疏螺旋体3d~14d左右出现诊断2a)或b)中任一临床表现,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至少一项[1]。
6.3.2 贰期(播散感染期)
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数周或数月出现诊断2c)临床表现,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至少一项[1]。
6.3.3 叁期(持续感染期)
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数月或2年出现诊断2d)临床表现或诊断2c)临床表现,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至少一项[1]。
6.4 诊断命名
8 治疗原则
8.1 病原治疗
早期及时给予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疗,既可使典型的游走性红斑迅速消失,也可以防止后期的主要并发症(脑膜炎或复发性关节炎)出现。对伯氏疏螺旋体敏感的抗生素有四环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青霉素G等。壹期常选用多西环素或红霉素口服;贰期可静脉应用青霉素G;叁期:有严重神经、心脏或关节损害者,可静脉应用青霉素G或头孢曲松。
8.2 对症治疗
消除或减轻病原体所致的病理损害,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减轻病人痛苦。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对于有发热、皮损部位有疼痛者,可适当应用解热止痛剂。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对有关节损伤者,应避免关节腔内注射。
8.3 支持治疗
8.4 隔离
9 莱姆病的预后
本病早期发现,在壹期、贰期及时抗病原治疗,其预后一般良好。在叁期进行治疗,大多数能缓解,偶有关节炎复发;也可能出现莱姆病后综合征,即患者经抗病原治疗后,螺旋体死亡残留细胞引起皮炎及自身免疫反应等表现。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者,可能留有后遗症。[1]
12 参考资料
- ^ [1] GBZ 324—2019,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