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丹

中药材 清热解毒 中医学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zhǐ xuè dān

2 中医大辞典》·止血丹

止血丹为药名,出自《安徽中草药》,为《安徽中草药》记载的断血流之别名[1]

2.1 别名

止血丹[2]

2.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荫风轮Clinopodium polycephalum (Vaniot.) C. Y.Wu et Hsuan的全草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等地。[2]

2.3 性味

苦、微辛,凉[2]

2.4 功能主治

止血祛风,清热,解毒[2]

1.治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子宫肌瘤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

2.治风热感冒,急性眼结膜炎胆囊炎黄疸型肝炎,痢疾。煎服:9~15g。[2]

3.治疮疖肿毒,捣敷;外伤出血,捣敷或研末撒敷,加压包扎[2]

2.5 化学成分

干草含挥发油,内有左旋柠檬烯等。又含香蜂草苷(Didymin)、橙皮苷。全草风轮菜皂苷 A及蒲公英赛三烯二醇。[2]

2.6 药理作用

醇提取物可缩短兔和小鼠的血凝时间。外用有止血作用。温浸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及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总皂苷可抑制免疫功能,并可抗炎。[2]

3 全国中草药汇编》·止血丹

3.1 拼音名

Zhǐ Xuè Dān

3.2 来源

菊科止血丹Emilia sagittata (Vahl)DC.[Gynura sagittata DC.],以全草入药。

3.3 生境分布

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3.4 性味

苦,寒。

3.5 功能主治

散毒,行血。外用治蛇咬伤

3.6 用法用量

捣烂敷伤口周围。

3.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止血丹

4.1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4.2 拼音名

Zhǐ Xuè Dān

4.3 英文名

all-grass of Sagittate Tasseflower

4.4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绒缨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milia jauanica (Brum. F.) Roxb. [E. sagittata DC.; e flammea Cass.; Gynura sagittata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4.5 形态

绒缨菊 一年生草本,高30-70cm。光滑或稍有细毛。基部叶和下部叶椭圆形或匙形,先端圆钝,基部渐狭窄成翼柄;中中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有翼柄或无柄,基部成箭耳状围抱于茎;上部叶长椭圆状形或的状披针形,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下延成箭耳状围抱于茎;全部叶片的两面均稍有细毛,啊乳白色,边缘具均匀的微波状锯齿。头状花序直径1-1.5cm,有长梗,成疏松的伞房花丛;总苞筒状钟形,无毛;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6--8mm,先端渐尖,边缘膜质;管状花冠深红色或金黄色。瘦果呈5棱形,两端平截;冠毛多数,白色,细而粗糙。花期7-11月。

4.6 生境分布

产热带地方,现全国各地常有栽培。

4.7 性味

味苦;性寒

4.8 功能主治

散毒,行血。主蛇咬伤

4.9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草捣敷。

4.10 摘录

《中华本草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3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止血丹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止血丹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