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热感冒
《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阳虚宜加参、术,阴虚宜加地黄、五味,倍门冬、白芍。”风热感冒的症状: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方用银翘散、桑菊饮、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等。
-
灰叶
化学成份:全草含披针灰叶素(lanceolatin)B,异灰叶素(a-toxicarol),鱼藤素(deglelin),灰叶素(tephrosin),o-甲基倒卵灰毛豆素(o-methylobovatin),去氢鱼藤素(dehydrodeguelin),水黄皮二酮(pongamol),熊果酸(ursolicacid), -谷甾醇( -sitosterol),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性味:味微苦;
-
发汗解热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ahanJiereWan标准编号:WS3-B-1120-92处方:麻黄75g羌活200g防风100g苍术(麸炒?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功能与主治:疏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感冒,鼻塞流涕,身重恶寒。3.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明显,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
-
复方板蓝根颗粒
河北省药品检验所起草复方板蓝根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板蓝根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火伤风
《类证治裁·伤风》:“火伤风,火郁燥嗽咽痛,甘桔汤加薄荷、玄参、黄芩、前胡、花粉。”《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或加味二陈汤。《赤水玄珠》卷一:“热伤风,咳嗽喉疼、面热,此素有痰火郁热在内,热极生风或为风寒所束不得发越。治宜清热散寒。
-
抗病毒软胶囊
抗病毒软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抗病毒软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凉血解毒。3.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7.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小伤寒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小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丁癸草
概述:丁癸草为中药名。毒蛇咬伤,捣汁服,每次20~托叶卵状披针形,基部有长耳,上有数条明显的脉。荚果条形,有倒钩刺,具2-6荚节,每节有种子1粒。炮制:洗净、晒干或鲜用。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解毒。化学成份:全草含香豆精(coumarin)性味:味甘;除湿利尿。疮疡肿毒;小儿疳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炒大力子
概述:炒牛蒡子为牛蒡子的炮制品。明代有焙黄(《普济方》)、水煮晒干炒香(《证治准绳》)、酥炙(《外科启玄》)、酒炒(《医宗必读》)等方法。归肺、胃经。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
甘露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露子:拼音名:GānLùZǐ别名:宝塔菜、地蚕、草石蚕、土人参、地牯牛草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甘露子StachyssieboldiMiq.,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功能主治:祛风热利湿,活血散瘀。备注:在湖南认为本品能补中益气,故用以治神经衰弱,头晕目眩,病后体虚,气虚头痛,疳积等症,供参考。
-
合萌
《中医大辞典》·合萌:合萌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别名:合明草、水皂角、野含羞草、禾镰草、拉田草。来源:为豆种植物田皂角的全草。①《本草拾遗》:主暴热淋、小便赤涩,小儿疾病。疗螬疳,黄疸,敷肿毒。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消滞。(《中藏经》)⑤治荨麻疹:合萌适量,煎汤外洗。
-
狗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尾草:拼音名:GǒuWěiCǎo别名:莠、光明草、光明子[种子]、金毛狗尾草、谷莠子、毛毛草、毛嘟嘟、狗毛尾来源: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狗尾草Setariaviridis(L.叶片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形,几成栽状或渐窄,长4-30cm,宽2-18mm,通常无毛或疏具疣毛,边缘粗糙。
-
复方桑菊感冒冲剂
复方桑菊感冒冲剂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fangSangjuGanmaoChongji标准编号:WS3-B-0979-91处方:桑叶156.3g野菊花78.3g一支黄花187.5g枇杷仁156.3g桔梗125g芦根125g甘草50g薄荷油0.83ml制法:以上八味,除薄荷油外,其余桑叶等七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2~
-
炒牛蒡子
概述:炒牛蒡子为牛蒡子的炮制品。明代有焙黄(《普济方》)、水煮晒干炒香(《证治准绳》)、酥炙(《外科启玄》)、酒炒(《医宗必读》)等方法。归肺、胃经。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
鸭跖草
鸭跖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血的功效:鸭跖草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腮腺炎,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痢疾,水肿尿少,热淋涩痛,脚气,泌尿系感染,尿血,衄血,崩漏,白带:煎服,9~本品呈不规则的段。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叶鞘,抱茎,叶脉平行。
-
热炎宁片
热炎宁片药典标准:品名:热炎宁片ReyanningPian处方:蒲公英、虎杖、北败酱、半枝莲制法:以上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干燥,粉碎成细粉;用于外感风热、内郁化火所致的风热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苦咽干、咳嗽痰黄、尿黄便结;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玉叶解毒糖浆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YuyeJieduTangjiang处方:玉叶金花金银花菊花野菊花岗梅山芝麻积雪草制法:以上七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生津利咽,辛凉解表,清暑利湿。用于风热感冒,喉痹,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咳嗽,小便短赤;
-
荚蒾
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嫩枝被星状毛。雄蕊5,高出花冠;3-丙二醇-1-O- -D-吡喃葡萄糖甙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朋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性微寒功能主治:疏风解毒;各家论述:《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
-
宽卵叶山蚂蝗
原形态:宽卵叶长柄山蚂蝗小灌木,高约1m。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宽卵形或卵形,长4.5-12cm,宽3-7.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面有短柔毛,侧生小叶小,略斜。苞片披针形;花冠粉红色,长约5mm;性味:味微苦;性平归经:肺;利湿退黄。主风热感冒;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清热解表,祛风活血的功能。
-
复方大青叶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fangDaqingyeKeli标准编号:WS3-B-2747-97处方:大青叶400g金银花200g大黄100g拳参100g羌活100g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放冷,加1.7倍量的乙醇使沉淀,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3(60℃)的清膏。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
-
桑菊感冒片
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鉴别](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桑菊感冒片的用法用量:口服。
-
抗感解毒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KangganJieduKeli标准编号:WS3-B-2895-98处方:葛根150g白芷100g金银花150g菊花150g连翘100g黄芩150g栀子100g板蓝根150g大青叶150g茵陈150g贯众150g制法:以上十一味,金银花、菊花、白芷、连翘加水浸泡1小时,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提取液备用;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风寒感冒者禁服;
-
复方穿心莲片
90℃)20ml,置水浴中加热回流30分钟,弃去石油醚液,残渣加氯仿20ml,置水浴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用于风热感冒,喉痹,痄腮,湿热泄泻等。3.本品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咽痛,口干或渴,咳嗽痰黄。
-
抗病毒口服液
抗病毒口服液药典标准:品名:抗病毒口服液KangbingduKoufuye处方:板蓝根、石膏、芦根、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制法:以上九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收集挥发油,用羟丙基倍他环糊精包合,或第一次1.5小时(同时收集挥发油及挥发油乳浊液);pH值:应为4.0~峰6:连翘苷;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
-
下白鼠曲草
概述:下白鼠曲草为中药名。别名:天水蚁草、下白鼠曲草、黄花草、大叶毛鼠曲草、白调羹、碎叶青花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秋鼠曲草GnaphaliumhypoleucumDC.的全草。性味:微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化痰,降血压,解湿毒。1.治风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风疹,湿疹,痔疮,脱肛。
-
小儿四时感冒
概述:小儿四时感冒为病证名,出自《幼幼集成》。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1.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
-
天荠
概述:天荠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飞廉之别名。别名:大力王、天荠、刺打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飞廉CarduuscrispusL.的全草或根。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风清热,利湿,消肿。1.治吐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头风眩晕,急性及迁延性肝炎,尿路感染,乳糜尿,白带,风热感冒,湿热痹痛。
-
犬尾草
概述:犬尾草为中药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即《本草纲目》记载的狗尾草的别名。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明目,解毒,杀虫。1.治风热感冒,黄疸,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痢疾,淋病。2.捣敷治痈肿疔毒,痄腮,寻常疣;熬膏敷贴瘰疬。开花时全草含戊聚糖约20%。未成熟种子含止权素Ⅱ。
-
广石莲子
概述:广石莲子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增订伪药条辨》记载的苦石莲之别名。别名:老鸦枕头、土石莲子、猫儿核、广石莲子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南蛇竻CaesalpiniaminaxHance的种子。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散瘀止痛。治风热感冒,痢疾,膀胱炎,淋病,白浊,尿血,梦遗,哕逆,痈肿,疮癣,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土石莲子
概述:土石莲子为中药名,出自《南宁市药物志》。为《增订伪药条辨》记载的苦石莲之别名。别名:老鸦枕头、土石莲子、猫儿核、广石莲子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南蛇竻CaesalpiniaminaxHance的种子。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散瘀止痛。治风热感冒,痢疾,膀胱炎,淋病,白浊,尿血,梦遗,哕逆,痈肿,疮癣,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九节草
别名:草本威灵仙、狼尾巴花、九节草、草玉梅、草灵仙。来源及产地:玄参科植物 叶婆婆纳Veronicastrumsibiricum(L.)Pennell的全草。性味:辛、微苦,寒。功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主治:①治风湿性腰腿痛,肌肉痛,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腮腺炎,膀胱炎,肺结核。②治蛇咬伤,蝎螫伤,创伤出血。
-
大叶毛鼠曲
概述:大叶毛鼠曲为中药名,出自《江西草药》。别名:天水蚁草、下白鼠曲草、黄花草、大叶毛鼠曲草、白调羹、碎叶青花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秋鼠曲草GnaphaliumhypoleucumDC.的全草。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化痰,降血压,解湿毒。1.治风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风疹,湿疹,痔疮,脱肛。
-
双花
概述:双花为中药名,出自《中药材手册》,为《履 岩本草》记载的金银花之处方名。别名: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1.治风热感冒,温病初期,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大叶性肺炎,肺脓疡,热毒血痢,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亦含β-谷甾醇、豆甾醇及它们各自D-葡萄糖苷、伞花耳草素、白果酸、棕榈酸等。
-
乌尾丁
概述:乌尾丁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草药》,为《广西中草药》记载的毛冬青之别名。分布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江西、浙江、台湾等地。性味:苦、涩,寒。功能主治:活血通脉,清热解毒。1.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所致的偏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热感冒,肺热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中心性视网膜炎。
-
甘露儿
概述:甘露儿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别名: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功能主治:功在益肾润肺,滋阴除热。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运用: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化学成分: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等。
-
田边菊
概述:田边菊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红管药之别名。别名:山白菊、田边菊、山马兰、八月霜。药理作用:煎剂及所含黄酮在动物试验中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及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小鼠甲状腺对131碘的积聚和增加甲状腺的活力,提高肌体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
-
四时感冒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白调羹
概述:白调羹为中药名,出自《闽东本草》,为《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记载的秋鼠曲草之别名。别名:天水蚁草、下白鼠曲草、黄花草、大叶毛鼠曲草、白调羹、碎叶青花。性味:微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化痰,降血压,解湿毒。1.治风热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风疹,湿疹,痔疮,脱肛。
-
冬桑叶
概述:冬桑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正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桑叶之处方名。化学成分:叶含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桑苷(Moracetin),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苷,胡芦巴碱,胆碱,牛膝甾酮,菜油甾醇,羽扇豆醇,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绿原酸,内消旋肌醇,维生素C、B1、B2,叶酸,多种氨基酸等。
-
冬春感冒
冬春感冒为病证名。四时感冒之一。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1.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
-
老鸦枕头
概述:老鸦枕头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增订伪药条辨》记载的苦石莲之别名。别名:老鸦枕头、土石莲子、猫儿核、广石莲子。主产云南、广西。性味:苦,凉。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化湿,散瘀止痛。主治风热感冒,痢疾,膀胱炎,淋病,白浊,尿血,梦遗,哕逆,痈肿,疮癣,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地牯牛草
概述:地牯牛草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别名: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功能主治:功在益肾润肺,滋阴除热。主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化学成分: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等。
-
耳环草
概述:耳环草为中药名,出自《世医得效方》,为《本草拾遗》记载的鸭跖草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血。1.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腮腺炎,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痢疾,水肿尿少,热淋涩痛,脚气,泌尿系感染,尿血,衄血,崩漏,白带。化学成分:全草含左旋黑麦草内酯等。
-
百条根
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或根·《中医大辞典》·百条根:百条根为中药名,出自《泉州本草》,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一枝黄花之别名。性味归经:辛、苦,凉,有小毒。百部科植物百部、直立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块根·《中医大辞典》·百条根:百条根为中药名,出自《杨氏经验方》,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百部之别名。
-
大翘子
概述:大翘子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肺、心、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热病心烦、口渴,斑疹,热淋,痈疽肿毒,瘰疬,丹毒,煎服:9~连翘茎叶:煎服治心肺积热。药理作用:本品水煎液可抗肝损伤,并有解热作用。注射剂对动物有降压、利尿及抗炎作用。
-
土虫草
概述:土虫草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饮膳正要》记载的甘露子之别名。别名: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牯牛草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草石蚕StachyssieboldiiMiq.的块茎或全草。性味:甘,平。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羸,小儿疳积。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
-
乌韭
概述:乌韭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大叶金花草之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全草煎剂给小鼠灌胃,对眼镜蛇毒有保护作用。
-
凤尾连
概述:凤尾连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小叶金花草之别名。别名:孔雀尾、小野鸡尾、金花草、凤尾连、解毒蕨。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1.治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痢疾,黄疸,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小便不利,煎服:15~化学成分:叶及根茎含野鸡尾二萜醇A~
-
大贝母
概述:大贝母为中药名。见《本草正义》。别名:象贝母、大贝母、元宝贝来源及产地: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鳞茎。性味归经: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痰多,肺脓疡,消化道溃疡,心胸郁闷,瘰疬,瘿瘤,痈疖肿毒。使用注意:反川乌头、草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