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疾病描述
本病又称丘疹性粘蛋白病、硬化性粘液水肿,首由Gottron(1954)报道,此前Arndt也曾描述过相同病例,故本病又称Arndt-Gottron综合征。本病是临床以局限性或全身性苔藓样丘疹及硬皮病样改变,病理以皮肤中纤维母细胞增殖、酸性粘多糖过度沉积为特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
6 症状体征
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成人。无性别差异。皮疹为圆顶、质软、2~4 mm直径,皮色、淡红或黄色苔藓样丘疹,表面蜡样光泽,好发于手指背、足背、四肢伸侧、上胸背、腋部及面部,皮疹或多或少,常局限,也可密集成群。有的皮疹排列成环状或盘状,也可呈线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可有结节,面部也见囊肿样结节性损害。Perry等(1960)把本病分成四型,即全身苔藓样型、散发丘疹型、局限苔藓样斑块型、结节和风团样斑块型。
7 疾病病因
病因至今未明。有人认为可能是具有肝功能异常,像硬皮病、皮肌炎一样的结缔组织病。Mccarthy在醋纤电泳中发现异常均一性碱性M蛋白,认为是一种IgG,推测本病可能是一种系统疾病,其皮肤表现是异常球蛋白沉积的结果。Fowlkes等发现血清中IgA增高。Earl(1966)根据组织学中真皮纤维母细胞增生和酸性粘多糖沉积,提出本病系纤维母细胞——酸性粘多糖平衡失调所致。
8 病理生理
Mccarthy在醋纤电泳中发现异常均一性碱性M蛋白,认为是一种IgG,推测本病可能是一种系统疾病,其皮肤表现是异常球蛋白沉积的结果。Fowlkes等发现血清中IgA增高。Earl(1966)根据组织学中真皮纤维母细胞增生和酸性粘多糖沉积,提出本病系纤维母细胞——酸性粘多糖平衡失调所致。Perry(1960)报告本病可合并多发性骨髓瘤。Osserman(1963)发现患者血清中骨髓瘤副球蛋白,认为浆细胞恶液质可能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但浆细胞在发病中的作用仍未肯定。 有人认为可能是具有肝功能异常,像硬皮病、皮肌炎一样的结缔组织病。Mccarthy在醋纤电泳中发现异常均一性碱性M蛋白,认为是一种IgG,推测本病可能是一种系统疾病,其皮肤表现是异常球蛋白沉积的结果。Fowlkes等发现血清中IgA增高。Earl(1966)根据组织学中真皮纤维母细胞增生和酸性粘多糖沉积,提出本病系纤维母细胞——酸性粘多糖平衡失调所致。Perry(1960)报告本病可合并多发性骨髓瘤。Osserman(1963)发现患者血清中骨髓瘤副球蛋白,认为浆细胞恶液质可能为本病的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