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中医证名 中医学 中医辨证
yīn xū shī rè zhèng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阴虚湿热证:1.素体阴虚而夹湿热下利者;2.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郁积日久而伤阴者。
阴虚湿热证为证候名[1]。指素体阴虚而夹湿热下利者[1]。
治宜救阴泄热为主[2]。可用驻车丸、阿胶丸、阿胶连梅丸、千金黄连汤、黄连阿胶汤等方[2]。
阴虚湿热证(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3])为证候名[3]。是指阴液亏虚,湿热内阻, 以低热烦闷,肢体困重,口苦而腻,颧红,盗汗,小便淋涩灼痛,舌红苔黄腻,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3]。
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郁积日久而伤阴者,多见于慢性肝胆或慢性胃肠病患[3]。
症见面色晦暗,消瘦,口苦咽干而不欲饮,饥不欲食,胁痛,痞满,溺黄,大便不爽,舌质暗红而有黄浊苔等[3]。
治宜养肝和胃,清热利湿为主,但滋养不宜滞腻,理气不得辛燥,清利不可过于苦寒[3]。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