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经络学
yáng
YA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阳:1.与阴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2.阳气;3.手足三阳经;4.白昼。
“阳”指与阴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1][2]。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活动的、外在的、温煦的、明亮的、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阴一般代表沉静的、内在的、晦暗的、重浊的、形质的、衰退的、静止的、下降的或寒性的一面[2][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由此说明阳性的事物和阴性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2]。
阳指阳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指手足三阳经。《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
阳指白昼。《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