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气
2.春天的生发之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
-
气立
气立是指人体之气正常运行,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气立”之气,谓生气,在人体则指真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王冰注:“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长化成收藏,皆为造化之气所成立。”
-
少火
少火为生理学名词。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
-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保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概述: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治疗:过去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按精神病,抑郁症用一些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好,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B1。
-
肾间动气
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以及三焦气化,均赖肾间动气的作用。《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
十全流气饮
概述:十全流气饮出自《外科正宗》卷二。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十全流气饮的处方:陈皮赤茯苓乌药川芎当归白芍各3克香附2.4克青皮1.8克甘草1.5克木香0.9克十全流气饮的功能主治:十全流气饮治忧思抑郁,致生气瘿、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大者。
-
渐生汤
处方:人参3钱,白术5钱,茯苓1两,山药1两,芡实1两,黄耆3钱,白芍5钱,甘草1钱,砂仁3粒。功能主治:扶胃气以回阳,助胃气以生阴。主冬月伤寒,误汗误下,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此症虽坏而犹有生气,是阴阳在欲绝未绝之候,故用参、苓、耆、术之品,得以回春也。淖摘录:《辨证录》卷一
-
陷脉
陷脉①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②指筋骨肌肉凹陷处的俞穴。《灵枢·小针解》:“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
吸
吸①气从口鼻引入体内。《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②指吸气一次的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本草纲目·石部·慈石》引苏颂曰:“磁卅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④喝,饮。《本草纲目·鳞部·乌贼》:“乌贼能吸波噀墨。”
-
淫气
淫气①指逆乱妄行之气。《素问·经脉别论》:“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②渐侵而致伤害元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③输布精气。《素问·经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阳生于阴
阳生于阴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阳是以阴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即此意。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央
央①正中间。《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中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通“殃”。《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
至道
至道①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素问·气交变大论》:“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专指养生保精之深奥道理。王冰注:“全其至道,故曰至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中有《天下至道谈》一书。《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贼邪
贼邪四时不正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
通神明
通神明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
拘
《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筋脉拘紧牵强不伸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杂证会心录》卷上:“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不同,然总不外亡血,筋无荣养则尽之矣。盖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为拘为挛。”参拘急、拘挛条。
-
筋脉沮弛
筋脉沮弛指筋脉败坏而弛缓。《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筋脉横解
筋脉横解筋脉横满解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
筋脉和同
筋脉和同即筋脉舒和。《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
筋脉
筋脉①即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详见“筋①”。②指经筋血脉。见“筋脉和同”。③指局部血络。见“筋脉横解。”④指宗筋,即作用于房室用力的筋脉。“筋脉懈惰”。
-
喝
喝(hè,音贺)大呵出声。《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王冰注:“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灵枢·五乱》:“乱于肺,则俯仰喘喝。”
-
寒湿头痛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载述。《兰室秘藏·头痛门》:“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阳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医钞类编》卷五:“寒湿头痛,首如裹,面如蒙,恶风恶寒,拘急不仁,…寒湿头痛,眩运,渗湿汤;湿气在表,头重,羌活胜湿汤。”
-
高骨
概述:高骨: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山石,人有高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王冰曰:“高骨,谓腰高之骨也。”解剖名桡骨茎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腕骨…出《针灸大成》。位于手腕掌侧桡侧缘,桡骨茎突部。一般沿皮刺0.3~
-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百病之长为病机。指风邪常为其他外邪致病的先导。出《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为六淫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故称。张志聪注:“风乃东方之生气,为四时之首,能生长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故为百病之长。
-
发生
发生为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木运太过的名称。《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发生。”谓木气盛则宣发生气,万物以荣。
-
断泄
筋骨萎缩,肢体痿废不用之证。又称断绝。属痿躄之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即痿,名曰枯。《金匮要略心典》卷上:“此亦内伤肝肾,而由于滋味不节者也。曰断泄者,言其生气不续,而精神时越也。营不通而卫不行者,病在阴而及于阳也。
-
救心神丹
处方:人参1两,黄连3钱,菖蒲2钱,茯苓5钱,白芍1两,半夏3钱,附子1分。用法用量:水煎1碗,以笔管通于病人喉中,另使亲人含药送下。各家论述:此方用人参以固其生气,以黄连清其心中包络之火邪,加附子一分为先锋,加菖蒲为向导,引人参、黄连突围而共入于心中;摘录:《辨证录》卷一
-
决效方
处方:巴豆1枚(去皮)。功能主治:泻血不止。用法用量:上1味,以鸡子开1小窍,纳巴豆1枚入鸡子窍中,以纸塞定,别以湿纸裹,用火煨熟透,去壳并巴豆,只1味吃尽鸡子,其病即止。虚人分作2服。注意:不得稍生气。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
螳螂跌打
《*辞典》:螳螂跌打: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T nɡL nɡDiēDǎ别名:硬骨散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的茎、叶。切碎晒干。原形态:常绿附生藤本,节上生气根。生境分布:附生于石上或树上。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散瘀消肿,祛风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腰腿痛。
-
蟹爪饮
方出《千金》卷二,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五九:方名:蟹爪饮别名:千金神造汤组成:蟹爪1升,甘草2尺,阿胶3两。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此即前下血方中蟹爪汤于中除去桂心,加用甘草、阿胶也。此用阿胶专补荣血,甘草专培胃气。2.《重庆堂医学随笔》:蟹爪尖专下死胎,汀草奠安中气,不使尸气上乘,阿胶滑利前阴。
-
鸭血鲫鱼汤
概述:鸭血鲫鱼汤可养肝血,调治贫血。制作方法:取鸭血、鲫鱼、白米各100克,煮粥服食。功效与作用:《黄帝内经》记载“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平补肝食鸭血,民间认为多吃鸭血可补肝,因鸭血性平和、营养丰富。鸭血也是肝病患者的保肝食品之一。
-
苔原
苔原又叫做冻原,为典型的寒带生态系统,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冻原地带。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它们多数紧贴地面生长,避免风寒。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1-2层。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
-
四维
概述:四维:1.四肢;2.运气术语;4.筋、骨、血、肉。《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谨按四维,斥候皆归。”(见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
守邪之神
守邪之神即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又称“生气之原”。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以及三焦气化,均赖肾间动气的作用。见《难经·八难》。
-
土爰稼樯
土爰稼樯是形容五行中土的特性。出自《尚书·洪范》。稼樯,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樯。”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常喻脾胃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
-
内经素问校正
《内经素问校正》为医经类著作。清·于鬯(醴尊)撰。此书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之疑难及误注加以校正,共97则,每能披聋醒瞶,径得旨蕴。如释《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句之“都”字曰:“都字盖本作‘陼’,二者并谐‘者’声,论假借之例亦无不通。此书统收《香草续校书》中。1963年中华书局出影印本。
-
生之本
生之本即生命的源泉与根本,指阴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天地之道,所以生命的发生及其全过程,都由天地阴阳相反相成的作用所支配,故人的生命,亦以阴阳为根本。
-
运气盛衰
运气盛衰是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运和气的盛衰。运生气或者运克气为运盛气衰;气生运或者气克运为气盛运衰。
-
湿邪
湿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易导致肢体沉重及分泌物混浊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性黏滞
湿性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分泌物黏稠、排出困难且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性趋下
湿性趋下是指湿邪致病,具有以发生于人体下部病变为主的特点。湿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啮舌
啮舌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夹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夹口环唇下,如肾藏之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舌在齿之内,而反向外矣,唇在齿之外,而反向内矣,颊在齿之旁,而反向中矣。”治宜清其风火,则舌自愈。”
-
半身无汗
半身无汗为症状名。即偏左或偏右半身出汗障碍,出汗时半边身体有汗,半边身体无汗,属偏沮的症状。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
-
血菀
血菀(yù郁)为病机。即血液郁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形气
概述:形气:1.形体与脏腑机能;4.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
-
瞎眼
概述:瞎眼为病证名。见《银海精微》。目盲(blindness)为病名。见《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表现。《难经·二十难》:“脱阴者目盲。”瞎眼的症状:瞎眼患者目茫茫无所见。瞎眼的病因病机:瞎眼的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及外伤等,均可致盲。
-
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yinandyanginequilibrium)为阴阳学说术语。是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正常状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