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blood[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lifeblood[朗道汉英字典]
blood relationship[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related by blood[朗道汉英字典]
bloo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ae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ae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aemato-[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a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at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o-[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ngu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ngu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673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100片 | 盒(瓶) | 8.5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674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10片 | 盒(瓶) | 0.92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75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12片 | 盒(瓶) | 1.1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76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24片 | 盒(瓶) | 2.1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77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30片 | 盒(瓶) | 2.7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78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60片 | 盒(瓶) | 5.2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79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90片 | 盒(瓶) | 7.7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80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120片 | 盒(瓶) | 10.1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81 | 94 | 复方利血平 | 片剂 | 200片 | 盒(瓶) | 16.6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82 | 95 |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 | 片剂 | 30片 | 盒(瓶) | 28.8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683 | 95 |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 | 片剂 | 10片 | 盒(瓶) | 10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84 | 95 |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 | 片剂 | 20片 | 盒(瓶) | 19.5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685 | 95 |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 | 片剂 | 24片 | 盒(瓶) | 23.2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908 | 137 | 凝血酶 | 外用冻干粉 | 2000单位 | 瓶 | 56.2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909 | 137 | 凝血酶 | 外用冻干粉 | 200单位 | 瓶 | 9.6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910 | 137 | 凝血酶 | 外用冻干粉 | 500单位 | 瓶 | 19.4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911 | 137 | 凝血酶 | 外用冻干粉 | 1000单位 | 瓶 | 33.1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912 | 137 | 凝血酶 | 外用冻干粉 | 5000单位 | 瓶 | 113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913 | 137 | 凝血酶 | 外用冻干粉 | 10000单位 | 瓶 | 193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1149 | 184 | 抗狂犬病血清 | 注射剂 | 400单位 | 瓶(支) | 36.3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1150 | 185 | 抗眼镜蛇毒血清 | 注射剂 | 1000单位 | 瓶(支) | 526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1151 | 185 | 抗五步蛇毒血清 | 注射剂 | 2000单位 | 瓶(支) | 290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1152 | 185 | 抗蝮蛇毒血清 | 注射剂 | 6000单位 | 瓶(支) | 287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1153 | 185 | 抗银环蛇毒血清 | 注射剂 | 1万单位 | 瓶(支) | 379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619 | 47 | 血栓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175g:5ml | 支 | 22.4元 | 中成药部分 | *△ |
620 | 47 | 血栓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07g:2ml | 支 | 11.1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1 | 47 | 血栓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35g:10ml | 支 | 38.1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2 | 47 | 注射用血栓通 | 注射剂 | 0.25g(冻干粉针) | 支 | 61元 | 中成药部分 | *△ |
623 | 47 | 注射用血栓通 | 注射剂 | 0.1g(冻干粉针) | 支 | 30.2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4 | 47 | 注射用血栓通 | 注射剂 | 0.15g(冻干粉针) | 支 | 41.3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5 | 48 | 血塞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25g:10ml | 支 | 21.5元 | 中成药部分 | *△ |
626 | 48 | 血塞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1g:2ml | 支 | 10.6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7 | 48 | 血塞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2g:2ml | 支 | 18.1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8 | 48 | 血塞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25g:5ml | 支 | 21.5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9 | 48 | 血塞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3g:10ml | 支 | 24.7元 | 中成药部分 | |
630 | 48 | 血塞通注射液 | 注射剂 | 0.4g:10ml | 支 | 30.8元 | 中成药部分 | |
631 | 48 | 注射用血塞通 | 注射剂 | 0.4g(冻干粉针) | 支 | 78元 | 中成药部分 | *△ |
632 | 48 | 注射用血塞通 | 注射剂 | 0.2g(冻干粉针) | 支 | 45.9元 | 中成药部分 | |
689 | 52 | 血府逐瘀丸 | 蜜丸 | 9g | 丸 | 0.8元 | 中成药部分 | * |
690 | 52 | 血府逐瘀胶囊 | 胶囊剂 | 0.4g*24粒 | 盒(瓶) | 28.8元 | 中成药部分 | * |
691 | 52 | 血府逐瘀胶囊 | 胶囊剂 | 0.4g*30粒 | 盒(瓶) | 35.6元 | 中成药部分 | |
692 | 52 | 血府逐瘀胶囊 | 胶囊剂 | 0.4g*34粒 | 盒(瓶) | 40.2元 | 中成药部分 | |
693 | 52 | 血府逐瘀胶囊 | 胶囊剂 | 0.4g*60粒 | 盒(瓶) | 69.5元 | 中成药部分 | |
716 | 56 | 地奥心血康胶囊 | 胶囊剂 | 0.1g*20粒 | 盒(瓶) | 9.7元 | 中成药部分 | * |
717 | 56 | 地奥心血康胶囊 | 胶囊剂 | 0.1g*30粒 | 盒(瓶) | 14.3元 | 中成药部分 | |
833 | 67 | 松龄血脉康胶囊 | 胶囊剂 | 0.5g*20粒 | 盒(瓶) | 22.1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34 | 67 | 松龄血脉康胶囊 | 胶囊剂 | 0.5g*10粒 | 盒(瓶) | 11.3元 | 中成药部分 | |
835 | 67 | 松龄血脉康胶囊 | 胶囊剂 | 0.5g*30粒 | 盒(瓶) | 32.7元 | 中成药部分 | |
836 | 67 | 松龄血脉康胶囊 | 胶囊剂 | 0.5g*60粒 | 盒(瓶) | 63.7元 | 中成药部分 | |
867 | 73 | 血脂康胶囊 | 胶囊剂 | 0.3g*24粒 | 盒(瓶) | 28.9元 | 中成药部分 | * |
868 | 73 | 血脂康胶囊 | 胶囊剂 | 0.3g*12粒 | 盒(瓶) | 14.8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1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48粒 | 盒(瓶) | 26.8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102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20粒 | 盒(瓶) | 11.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3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24粒 | 盒(瓶) | 13.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4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28粒 | 盒(瓶) | 15.9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5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30粒 | 盒(瓶) | 1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6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36粒 | 盒(瓶) | 20.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7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60粒 | 盒(瓶) | 33.2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8 | 98 | 活血止痛胶囊 | 胶囊剂 | 0.25g*108粒 | 盒(瓶) | 58.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09 | 98 | 活血止痛散 | 散剂 | 1.5g | 袋 | 1.1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110 | 98 | 活血止痛散 | 散剂 | 3g | 袋 | 2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11 | 99 | 舒筋活血丸 | 蜜丸 | 6g | 丸 | 2.6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112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48片(糖衣) | 盒(瓶) | 4.8元 | 中成药部分 | *(指用量为一次5片,一日3次的品规) |
1113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12片(糖衣) | 盒(瓶) | 1.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14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15片(糖衣) | 盒(瓶) | 1.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15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18片(糖衣) | 盒(瓶) | 1.9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16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20片(糖衣) | 盒(瓶) | 2.1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17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24片(糖衣) | 盒(瓶) | 2.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18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30片(糖衣) | 盒(瓶) | 3.1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19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36片(糖衣) | 盒(瓶) | 3.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0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40片(糖衣) | 盒(瓶) | 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1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45片(糖衣) | 盒(瓶) | 4.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2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50片(糖衣) | 盒(瓶) | 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3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54片(糖衣) | 盒(瓶) | 5.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4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60片(糖衣) | 盒(瓶) | 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5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72片(糖衣) | 盒(瓶) | 7.1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6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75片(糖衣) | 盒(瓶) | 7.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7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80片(糖衣) | 盒(瓶) | 7.9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8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90片(糖衣) | 盒(瓶) | 8.8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29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100片(糖衣) | 盒(瓶) | 9.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0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120片(糖衣) | 盒(瓶) | 11.6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1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150片(糖衣) | 盒(瓶) | 14.4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2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24片(薄膜衣) | 盒(瓶) | 2.7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3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48片(薄膜衣) | 盒(瓶) | 5.3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4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50片(薄膜衣) | 盒(瓶) | 5.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5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54片(薄膜衣) | 盒(瓶) | 5.9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6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60片(薄膜衣) | 盒(瓶) | 6.5元 | 中成药部分 | |
1137 | 99 | 舒筋活血片 | 片剂 | 100片(薄膜衣) | 盒(瓶) | 10.7元 | 中成药部分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5 血液·血
血指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1]。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循行于脉管中,赖气的推动以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2][3]。《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5.1 血的来源及作用
血来源于水谷的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充润营养全身的脏腑组织。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濡养。[4]
5.2 血病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瘀血、血虚。出血为血不循经,溢于络外,从九窍而出;瘀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而停滞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瘀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血虚为体内血液虚少;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
5.2.1 出血
病机概要:出血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也有因气虚不能摄血,使血无所依而导致出血;此外尚有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虚火伤络而导致出血。
主要脉证:血随咳嗽痰沫而出者,为肺系之出血,称之咳血;如血随食物呕吐而出者,为胃之出血,称之吐血;随大小便而出者,为便血、尿血;由鼻、龈、耳、目、肌肤等处出血者;均为衄血。
治疗法则:血热妄行者,宜泻热止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
方药举例:泻热止血,如犀角地黄汤之类;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滋阴降火,如茜根散之类。
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茜根散(《景岳全书》):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
证治要点:出血的治疗,止血为首要的法则,但要审别引起出血的不同原因,辨证论治。属血热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属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以止血;属虚火伤络者,宜滋阴降火以止血,并结合出血的不同部位而选用不同的方剂。
5.2.2 血瘀
病机概要:阳气虚损,鼓动无力,血的运行可因之缓慢;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血的运行可因之受阻;寒入于经脉,血为之凝涩不行;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为之瘀结。
主要脉证:刺痛,痛处不移,拒按,紫绀,肿块,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瘀血病证,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证候。瘀阻于心,可见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乘心,可致发狂;瘀阻肢体局部,可见局部肿痛或青紫等。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证治要点:活血化瘀是治疗血瘀的总则,在临证时当根据不同的病因,适当配合理气、散寒、清热、凉血、泻火、益气、滋阴、温阳等法,予以灵活的运用。
5.2.3 血虚
病机概要:主要由于失血过多,新血未生;或脾胃虚弱,生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肠中虫积,营血消耗过多所致。
主要脉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法则:补血。
方药举例:四物汤之类。
证治要点:血虚,当以补血为治,但气与血,互为资生,气虚无以生化,血可因之而虚少,故补血常与益气并用,以达到补气生血的目的。
5.3 气血病变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某些脏腑。所以气血的病变,是不能离开脏腑而存在的。掌握了气血病变的一般规律,就能为深入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打下基础。[5]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之于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故气虚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寒无以温煦,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衰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淤阻;气虚而不能统摄,则血常因之而外溢。血之于气,则有濡养、运载等作用。故血虚无以载气,则气亦随之而少;血脱则气无以附,可导致气脱、亡阳。由此可见,气血的病变是互相影响的。[5]
5.3.1 气血病变的辨证
气血病变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为气滞血瘀。分述如下[5]:
5.3.1.1 虚证
5.3.1.1.1 气血亏虚
病机概要:多因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不能生化而继见血少,以致气血两亏。
主要脉证: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治疗法则:气血双补。
方药举例:八珍汤之类。
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
5.3.1.1.2 气不摄血
病机概要: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离经隧而溢于脉外。血随气行,若气虚下陷,则血从下部溢出。
主要脉证: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
方药举例:当归补血汤之类。
5.3.1.1.3 气随血脱
主要脉证:大量出血的同时,见有面色㿠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欲绝或芤。
治疗法则:补气以固脱。
5.3.1.2 实证
5.3.1.2.1 气滞血瘀
主要脉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疗法则:理气活血。
方药举例:血府逐瘀汤之类。
6 温病辨证的一个阶段或病位·血
血指温病辨证的一个阶段或病位[5]。即血分,为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一种温病辨证方法[6]。为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6]。即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7]。卫分为表证阶段,应鉴别不同的病因;气分为热盛阶段,应区别热邪是否结聚,如属湿热,则应区分热和湿的轻重;病邪深陷营、血分为伤阴引致内闭或出血的阶段,并须明辨心、肝、肾等脏的病变[7]。从病因、阶段、部位、传变及病变程度确立温病辨证的内容[7]。
7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8.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6.
-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