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参汤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独参汤:处方:大人参20~主诸般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三《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劳证十药神书》:独参汤:别名:人参汤处方:大人参2两(去芦)。
-
色厥
治用独参汤益气固脱。《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
-
血厥
概述:血厥:1.郁冒;是指失血过多,神明失养或血随气升,上冲清窍所致的厥证。治法:活血顺气。平肝降逆,理气通瘀。血厥虚证的症状:常因失血过多所致,患者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阴血
概述:阴血即血液。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方药举例:四物汤之类。方药举例:八珍汤之类。方药举例: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
血
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即血分,为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一种温病辨证方法。
-
破证夺命丹
别名:独参汤(《鲁府禁方》卷三)、夺命散(《景岳全书》卷五十三)。附注:人参汤(《直指》卷二十六)、破证夺命散、独参汤、独柱汤(《内经拾遗》卷一)、夺命独参汤(《普济方》卷一三三引《德生堂方》)、破证夺命汤(《普济方》卷一三五)、坏证夺命散(《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夺命散(《医统》卷七十六)。
-
宫外孕非手术疗法
宫外孕非手术疗法是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主要是输卵管妊娠)的方法。6克,莪术3~如果严重,还可用“参附汤”或“四逆汤”等回阳救逆。待病情稳定后,再服宫外孕Ⅰ号方加乌药、川楝,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2)稳定期:指急性出血业已停止,血压平稳,腹痛减轻,腹腔内血液正在被吸收或初步形成包块。
-
血厥·虚证
定义:血厥·虚证(bloodsyncopewithdeficiencysyndrome)是指气血亏虚,血虚不能上承,以心悸头晕,或眼前发黑,昏厥无知,面色苍白,口唇不华,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或四肢震颤,舌淡,苔薄白,脉芤或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血厥证候。若口干少津者,可加麦冬、玉竹、北沙参等以养胃生津。厥证之一。
-
暴盲·脾肾阳虚证
定义:暴盲·脾肾阳虚证(suddenblindnesswith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视力骤降,眼前时见蚊蝇飞舞,视物易形,或神光自现,或仰视则明,动则昏花,继而目盲不见,或视网膜、黄斑水肿,全身可兼见形寒肢冷,神疲懒言,腰酸无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暴盲证候。
-
血虚自汗
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丹溪心法·自汗》:“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证治汇补》卷三:“阳虚自汗,必恶寒;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肝热自汗,口苦多眠;
-
小儿吐血
小儿吐血为病证名。吐血多因素体阳热偏盛,乳食不当,郁而化热,热乘于血,血热妄行,随气上逆而成。《幼幼集成》:“胃中积热,火逼其血而妄行,故从口吐出,宜清其胃火。”用犀角地黄汤合四生散。如突然吐血,面色苍白者,为气不摄血,宜固气止血,用独参汤。
-
七情合和
根据药物配伍使用的变化,可概括为七种情况与合药规律,称为“七情合和”。③相使:功效上有所关联的两种药物,分别主辅同用,能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效果显著,大黄配黄芩,清热泻火的功效大为提高。⑥相恶: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性能,甚至消失其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
气虚短气
内伤短气之一。多由本元素弱,劳倦中气或大病后元气耗伤所致。《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短气之症,气怯神离,言语轻微,气不接续。”脉象微弱或见浮大者,为阳微或真阳外越;脉细数、芤涩,为阴血不足。治宜补气为主。如有气脱者,急用独参汤;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等;有痰用六君子汤、参橘煎等方。
-
交感脱精
概述:交感脱精为病名。见《石室秘录》卷二。指性交时突然虚脱者。男女皆可发生。病因病机:因下元不足,感乐太过,虚阳外脱所致。治疗:急宜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煎大剂独参汤或救脱汤灌服。
-
肺绝喉闭
肺绝喉闭病名。系指危重病人上呼吸道梗阻的病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肺绝喉闭,其脉浮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治宜迅速,可用独参汤或加入竹沥、姜汁等。
-
大汗出
大汗出为症状名,即大量出汗之意。《古今医鉴·自汗盗汗》以久病气血两虚,大汗如雨不止,有虚脱危险。《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
大汗
大汗为症状名,即大汗出。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景岳全书·杂证谟》:“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治当察其虚之微甚,选用独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方。
-
配伍
英文翻译:combination解释:usevariousmedicinalsjointlyinaformulaorpreionforproducingthedesiredtherapeuticeffectandreducingtoxicorsideeffects中文解释:配伍(concertedapplication、synergy)指根据治疗目的和药性特点,选择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配合应用药物的方法。相畏相杀属药物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
坏死溃疡性口炎
概述:溃疡坏死性口炎(necrotizingulcerativestomatitis)是一种严重的由Vincent螺旋体或梭形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口腔坏疽性病变。中医疗法:清热解毒与扶正补益之剂。若病儿手足不温,可用红人参9g、附子9g、肉桂9g、甘草6g煮水服用,以温肾阳而补气血。局部可用化毒散,或用玉红膏外敷。
-
阳虚喉痹
系指患喉痹日久导致阳气虚弱,畏寒倦怠、手足不温的病证。病因病机:喉痹日久,过于攻伤胃气,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导致元阳浮越。《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于喉痹也。治宜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浓煎缓饮。若痰多者,加竹沥、姜草。
-
阳虚失血
主要指脾肾阳虚所致失血证。辨证论治:《金匮翼·诸血统论》:“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医略六书》谓“肾中阳虚,下寒上热,八味丸以引火归原。”如阳虚大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随用独参汤以补之,继用四君、八珍等调之(见《医学心悟》)。
-
伤损昏愦
伤损昏愦为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九十。因跌打损伤较重,气血耗损、神气散乱所致。症见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湿凉,呼吸表浅,反应迟钝,脉数无力。类似创伤性休克。治宜益气化瘀为主,急服独参汤、复元通气散、花蕊石散,并以中西医结合急救之。或视昏愦之深浅,考虑给予保温、输液等中西医结合急救之。
-
大脱血
大脱血为病证名,指大量失血之症。出《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类证治裁》:“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治疗急宜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等。如大失血后,面色不华,神疲少食,则宜气血两补。选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丸等。如阴血偏虚者可用加减四物汤、补营汤等方。
-
霍乱烦渴
《圣济总录》卷三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外感霍乱烦渴者,吐泻之后心下烦闷,唇干燥,口渴引饮,脉多沉滑或躁疾。宜用知母石膏汤、葛根清胃汤、人参白虎汤等方。宜用人参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独参汤等方。
-
寒入血室
寒入血室病证名。多因行经期间感受寒邪,其时血室正开,寒邪乘虚侵入血室,陷入冲脉,以致月经骤停,腹痛难忍,引及两胁,背寒,尿清长,不思饮食等。治宜温阳行血调经。如失于治疗,病情加剧,则腹痛益剧,痛如刀绞,不能睡卧,面目俱青,四肢厥冷,或冷汗如雨,脉微欲绝者,治宜回阳救逆,急投参附汤,或独参汤之类。
-
翻喉
翻喉病证名。系指口吐血丝如虫,扯之不出,触之痛剧的病证。类似今之剥脱性食管炎。本病多由心肺气虚、食管翻出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方用独参汤浓煎服。
-
初生不乳
概述:初生不乳(unabletosuckinnewborn)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原因颇多,由于元气不充,脾胃虚寒或秽热郁积者为常见。症状:婴儿出生12小时后,不能吮乳。辨证论治:其症息弱声低,无力吮乳者,宜培补元气,先进独参汤,继进四君子汤;面白肢冷,曲背啼哭而不吮乳者,宜以温中健脾为治,如理中汤加减。
-
暴崩
暴崩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指非经期而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或跌仆损伤冲任,以致经血失于约制所致。治宜止血为主,以防失血过多,晕厥虚脱。方用十灰散,兼服独参汤。因暴怒伤肝者,可用逍遥散加香附炭、青皮;气虚下陷者,用举元煎升提;跌仆损伤者,以八珍汤加三七末,或用云南白药。参见血崩条。
-
溃疡坏死性口炎
概述:溃疡坏死性口炎(necrotizingulcerativestomatitis)是一种严重的由Vincent螺旋体或梭形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口腔坏疽性病变。中医疗法:清热解毒与扶正补益之剂。若病儿手足不温,可用红人参9g、附子9g、肉桂9g、甘草6g煮水服用,以温肾阳而补气血。局部可用化毒散,或用玉红膏外敷。
-
气泄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除由于火热蒸迫、汗出过多而致气泄脱失外,大失血、大泻下等亦可致阳气泄脱。临床上除了因气泄而表现气虚证外,亦常伴有因津液或血液过度亡失而致的津亏或血虚证,治疗当益气生津或益气补血并进,但若气泄气脱病证严重者,又当以独参汤益气固脱为先。
-
阴闭
概述:阴闭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因寒湿乘虚入里,而致小便不通。病因病机:因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微,气化不宣,水道不能通调,而致小便不通。症状:症见神疲、声低、面唇色淡、舌润、指纹淡红。治疗:治宜培补元气,温化利水。用五苓散合独参汤。
-
失血眩晕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失血眩晕,或吐衄太甚,或便血过多,或由伤胎,或由产后,或由崩漏,或由金疮跌仆、拔牙。危急者先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等方。选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丸等。血虚眩运为病证名。血虚有火者,可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肾丸等方。
-
气陷血崩
多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以致脾虚气陷,血随下脱,冲任失固,发为血崩。治宜补气升阳为主,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等,重用人参、黄芪,再加乌贼骨、棕榈炭、煅牡蛎等,以固涩止血。若见汗出肢冷,昏不知人,脉微欲绝者,为气陷血脱之危候,急煎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但均需频服。
-
临产血晕
临产血晕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三。指临产时由于产妇失血过多,以致昏晕,神识不清,故名。治以回阳救脱,方用独参汤。
-
鼾嗽
鼾嗽病名。指因气虚而致的痰涌气逆咳嗽。《不居集》卷十五:“鼾嗽,咳嗽气急,喉声如鼾者,大虚之症。宜独参汤。”参见短气嗽、气高、痰饮咳嗽等条。
-
单行
概述:单行(drugusedsingly)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出《神农本草经》。指药物单独发挥作用,以起应有的效能。又称独行。如甘草汤、独参汤等。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神农本草经》)。
-
柴胡消痈汤
10g,芒消5~5g,法半夏3~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里泻火。主胆道感染,痈疡型(脓毒型)。用法用量:热重,重用柴胡、黄芩,选加紫地丁、野菊花、黄连;湿重,重用茵陈、郁金、金钱草、栀子、大黄;痛重,加玄胡、川楝子;呕吐,加半夏、竹茹、生姜;瘀血,加丹参、川芎、红花;气阴欲脱,加独参汤、生脉散。
-
加味四生饮
处方: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功能主治:吐血属火者。用法用量:加降香、童便煎服。元气虚弱,即将童便浸前药,水为丸,独参汤送下。摘录:《医碥》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