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浊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xīn zhuó

2 注解

心浊为病证名[1]。溺浊证之一种[1]。多因思虑太过,伤及心神所致小便浑浊[1]。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症见小便浑浊,或赤或白,精神恍惚,恐怖,健忘心悸怔忡心烦少寐,梦遗等。治宜养心安神[1]。用瑞莲丸加味清心饮宁志膏妙香散等方[1]心虚有热者,宜清心莲子饮[1]

参见便浊便浊为病证名[2]

便浊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2]。见《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又称溺浊[2]。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赤浊实即尿血[2]。有虚实之辨[2]实证多因痰湿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证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等不同[2]湿痰流注者,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2]。治宜燥湿化痰[2]。用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方[2]。若属湿热下注者,更见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2]。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2]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2]。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2]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2]。治宜滋阴清火,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2]下元虚冷者,症见面白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2]。本症可见于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淋病等疾患[2]

便浊指浊病,包括溺浊与精浊[2]。《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心浊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心浊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心浊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心浊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