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香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妙香散:处方:麝香(别研)一钱,木香(煨)二两半,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功能主治:补气宁神,行气开郁。心,君火也,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寄于肝胆,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故精脱而成梦矣。《得效》治梦遗,每服一匕,虚者温酒调下,热者麦门冬去心浓煎汤调下。
-
惊
出《素问·大奇论》。亦称喜惊、惊伤。治用温胆汤加熟枣仁,或选用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等方。《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治因大惊而病者,用黄连安神丸;由肾虚而惊者,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元参、陈皮、黄柏;由血虚而惊者,用朱砂安神丸;由痰盛而惊者,用加味定志丸;七情之一。
-
小儿至宝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小儿至宝丹:方名:小儿至宝丹组成:厚朴(姜制)、半夏(制)、陈皮、荆芥穗、砂仁各12g,炒苍术、桔梗、黄连、藿香叶、炒麦芽、天花粉、枳壳(麸炒)、甘草、大黄、木通各9g,木香、朱砂、冰片各6g,山楂15g。发热,薄荷汤送下;七气汤者,莪术一两,益智五钱,陈皮一两,三棱五钱。
-
心惊
《石室秘录·本治法》:“心惊非心病也,乃肝血虚而不能养心也。方用白芍五钱、当归五钱、熟地五钱、生枣仁一两、远志一钱、茯神三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人参二钱、水煎服。”亦称喜惊、惊伤。如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皆可选用。”由肾虚而惊者,宜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玄参、陈皮、黄柏;
-
心浊
用瑞莲丸、加味清心饮、宁志膏、妙香散等方。实证多因痰湿或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 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
-
神效麦面汤
《景岳全书》卷五十九:方名:神效麦面汤组成:麦面(炒黄色)1钱,防风、白术(炒)、牡蛎(煅,醋淬)、黄耆(蜜炙)1钱半。主治:心虚盗汗。用法用量:水1钟半,枣2枚,煎8分,调服辰砂妙香散。
-
健中妙香散
组成:黄芪30g,太子参12g,淮山药30g,莪术6g,甘松5g,木香5g,蒲公英20g,炙乌贼骨30g,茯苓12g,甘草5g。方解:慢性胃炎、胃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泛酸”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方中重用黄芪益气扶正,辅以太子参、山药、茯苓、甘草培中健脾;莪术乃血中气药,功能行气破瘀;
-
悸心痛
心痛(此处实指胃脘部)兼悸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因病久气血虚损,心脾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悸而痛,名悸心痛。”治用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汤、归脾汤等方。参见九种心痛、心痛条。
-
惊伤
因受惊吓所致的疾病。《张氏医通·神志门》:“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或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治有温胆汤加熟枣仁,或选用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等方。《医醇剩义·惊伤》:“惊则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心悸筋惕,大安汤主之。”
-
失志
《证治要诀》卷九:“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治宜温胆汤、定志丸、辰砂妙香散等方。又名痴呆、呆病。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虚者以调补为主,宜归脾汤、养营汤等。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
香苓散
处方:茯苓茯神远志山药人参黄耆桔梗甘草木香白术朱砂麝香猪苓泽泻肉桂制法:上药研末和匀。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七《杏苑》卷四:方名:香苓散组成:香薷1钱5分,黄连(姜汁制,炒)5分,白扁豆5分,厚朴5分(姜炒),甘草5分,猪苓7分,泽泻7分,赤茯苓7分,白术7分,官桂3分。
-
养营汤
功能主治:补气益血,养营调经。主脏腑虚损。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成,取雄鸡冠滴血,旋入竹沥及童便,同妙香散服。《竹林女科》卷一:方名:养营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蜜炙)1钱,茯苓1钱,黄耆(蜜炙)1钱,熟地黄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白芍2钱,肉桂5分,炙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