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心理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几次讨论。1954年奥斯古德(C.E.Osgood)等将1953年一次讨论会的专题论文汇编出版,书名为《心理语言学》。此后,心理语言学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蓬勃发展,成为心理学和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它和语言心理学是同义语,许多人交替使用这两个名词。
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语言行为也是通过强化而形成的刺激和反应的结合。它是对语言和非语言刺激的反应系统,是一组习惯;反应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隐含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明复杂的人类言语,因此受到很多批评。
50年代末,N.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的出现,给心理语言学以很大的影响和刺激。从那时起,心理语言学主要是沿着认知研究的途径发展的。和行为主义观点相对立,这一派认为人类的言语是由规则支配的行为,语言的习得是规则的掌握。其中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一些人,还认为对语言的直接经验不是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先天具有的语言机制才对语言获得起决定作用,具有先验论的倾向。持这派观点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理解、产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