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Xiàjùxū ST39[中国针灸学词典]
Xiàlián LI8[中国针灸学词典]
xiàliá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下廉
穴位 | 下廉 | ||
---|---|---|---|
汉语拼音 | Xialian | ||
罗马拼音 | Hsialien | ||
美国英译名 | Lower Screen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I8 | |
日本 | 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GI8 | |
富耶氏 | GI8 | ||
德国 | DI8 | ||
英国 | Li8 | ||
美国 | LI8 |
下廉为经穴名(Xiàlián LI8)[1]。代号LI8,出《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称手下廉[1]。属手阳明大肠经[1]。下即下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下方,故名下廉[1][2]。主治头痛,眩晕,目眩,目痛,腹痛,腹中气块,腹痛如刀刺不可忍,腹胁满痛,消化不良饮食不化,飧泄,腹胀,泄泻,便血,溺血,唇干,流涎,乳痈,癫狂,狂言,狂走,肘臂痛,网球肘,肘关节炎,半身不遂,落枕,肺结核,哮喘,急性脑血管病等。
4.1 别名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恐(疑误)辅齐兑肉其分外邪。
4.3 穴名解
下即下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下方,故名下廉[2][2]。
廉者,前臂上段偪仄隆起之象也。下廉、上廉二穴在前膊外侧,肉稜凸起处。在侧稜下端者为“下廉”,在侧稜上端者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3]
4.4 所属部位
前臂[4]
4.5 下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5][6]。
下廉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4寸处[6]。一说“在曲池前五寸”(《医学入门》)[6]。
下廉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 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6]
下廉穴的位置
4.6 取法
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上廉下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侧腕屈肘,以手掌按另一手臂,拇指位于肘弯处,小指所在位置即是[8]。
4.7 穴位解剖
下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温溜(有桡动脉肌支,头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神经前方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在桡侧腕长伸肌腱的背侧,经过桡侧腕短伸肌腱,进入旋后肌。以上诸肌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8]。
4.8 下廉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主治病症
下廉主治头痛,眩晕,目眩,目痛,腹痛,腹中气块,腹痛如刀刺不可忍,腹胁满痛,消化不良饮食不化,飧泄,腹胀,泄泻,便血,溺血,唇干,流涎,乳痈,癫狂,狂言,狂走,肘臂痛,网球肘,肘关节炎,半身不遂,落枕,肺结核,哮喘,急性脑血管病等。
下廉主治头痛、眩晕、肘臂痛、半身不遂、腹痛、腹胀、目痛[8]。
下廉主要用于头面及脾胃疾患等:如头痛、眩晕、目痛、唇干涎出、饮食不化、腹满痛、泄泻、便血、溺血、乳痈、癫狂、肘臂痛[8]。
下廉主治头风,头痛,眩晕,目痛,唇干,流涎;腹胀,腹痛,腹中气块,腹痛如刀刺不可忍,腹胁满痛,消化不良,泄泻;肘臂痛,半身不遂,落枕;狂言,狂走;乳痈。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寸[8][8][8][8],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8]。
4.10.2 灸法
4.11 配伍
4.12 特效按摩
将食指与中指并拢,以指腹垂直按压下廉,左右臂各1~3分钟,可减轻运动系统疾病所导致的疼痛[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主飧泄,痨(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痃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胁痛满,狂走,侠(挟)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痈。
4.14 研究进展
6 经穴别名·下廉
穴位 | 下巨虚 | ||
---|---|---|---|
汉语拼音 | Xiajuxu | ||
罗马拼音 | Hsiachuhsu | ||
美国英译名 | Inferior Great Voi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39 | |
日本 | 39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39 | |
富耶氏 | |||
德国 | M39 | ||
英国 | S39 | ||
美国 | St39 |
下巨虚为经穴名(Xiàjùxū ST39)[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名下廉;《备急千金要方》名下巨虚;别名下林、足下廉[9]。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9]。下即下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下方,故名下巨虚[9]。下巨虚是治疗下腹部疼痛的主穴[10]。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6.1 别名
下廉(《黄帝内经素问·针解》),巨虚下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6.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巨虚者,跷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6.3 特异性
6.4 穴名解
下即下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下方,故名下巨虚[10]。
下,有低下之义,对上而言。巨,有大之义。虚,有空虚之义。此穴在“条口”穴下1寸,胫骨外廉凹陷中。《黄帝内经素问·针解》:“下廉者,陷下者也。”穴当“上巨虚”穴之下,故名下巨虚。[10]
6.5 所属位置
6.6 下巨虚的定位
标准定位: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11][12]。
下巨虚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2]。
下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眼直下9寸;或于足三里下6寸取穴(《针灸甲乙经》);另说下巨虚“在上廉下二寸”(《外台秘要》);“在丰隆上三寸”(《循经考穴编》)[12]。
下巨虚穴的位置
6.7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2]。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先取条口,其下1寸,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横平外丘、阳交[12]。
6.8 穴位解剖
下巨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浅神经分支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趾长伸肌的内侧进入胫骨前肌(腱)及其深面的(踇)长伸肌。两肌之间有胫骨前动、静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
6.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12]。
6.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12]。
6.9 功效与作用
下巨虚穴属足阳明经穴,又为小肠下合穴,“合治内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泌别清浊,如其功能失调,泌别失职,则见泄泻、痢疾、便脓血、小腹痛等症。足阳明经筋起于足,结于髀枢,属脊,并聚于阴器,而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又属小肠疝气范畴,故取下巨虚穴可治疗小肠诸疾。[12][12]
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同在一条缝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异。上巨虚合于大肠,下巨虚合于小肠,条口居二巨虚之间,其与二肠有关,势可知也。以形势而论,三穴在腿,故其治湿痹胫酸亦有功效。[12]
6.10 主治病症
下巨虚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下巨虚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泄泻、大便脓血[12]。
下巨虚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胸胁痛,小便不利,脚气,乳痛,下肢痿痹,足痿不收等[12]。
下巨虚主治肠胃、下肢等疾:如肠鸣腹痛、泄利脓血、消谷善饥、腰痛控睾、涎出、喉痹、偏风不遂、寒湿脚气、胫肿、足痿、胸胁痛、乳痈、暴惊狂言、小便黄等[12]。
现代多用下巨虚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12]。
下巨虚主治泄泻,痢疾,大便脓血,胃中热,胃脘痛,纳呆;乳痈,中风偏瘫,下肢痿痹,足不履地,下肢水肿;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12]。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直刺1~1.5寸[12][12][12],深刺可透承山[12],局部有酸胀沉重感[12],可扩散至小腿足背[12]。
6.11.2 灸法
6.12 配伍
6.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针灸甲乙经》:溺黄,下廉主之。乳痈,惊,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针灸大成》: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喉痹,脚气不足,沉重,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肉脱,伤寒胃中热,不嗜食,泄脓血,胸胁小腹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间热痛,暴惊狂,言语非常,女子乳痈,足跗不收,跟痛。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初得,脚弱;腰脚不遂,不能跪起;小便难黄。
6.14 研究进展
促进阑尾排空:实验观察,针刺下巨虚对阑尾排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2]。
对胃的影响:针刺胃炎、溃疡病、胃癌患者的下巨虚,可见胃电波幅增加,亦使胃癌不规则的波形变得规则。在X线下观察,针刺下巨虚,可使胃的蠕动增强。[12]
对肝血流图的影响:取双侧下巨虚注射维生素K3注射液1 mL,观察肝癌患者肝血流图的变化情况,注射前肝血流图波幅明显降低,波形呈分化差的锯齿状波,注射后波形有了明显改善,波形明显增高,由不规则的异常波形重新转变为类似正常的三峰波形,但整个波幅与无肝病史的对照组相比仍然低。[12]
治疗肩痛:后溪透劳官针入0.5~1寸,下巨虚针入1~1.5寸,同时施以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 min,并让患者活动患肩,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78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12]
针刺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配合活动患肢,治疗92例止痛效果好。
治疗落枕:取患侧本穴,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针尖向上快速进针1~1.5寸,于患者吸气时大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令患者做深呼吸及活动颈部,使针感向上传导,留针10 min,隔5 min施手法1次。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721例,显效178例,进步42例,总有效率为100%。[12]
治疗慢性菌痢:取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为双侧,用2寸毫针刺入1.5寸左右,用提插手法使患者得气后,用电针治疗仪,频率90次/min左右,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60 min。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疗效标准及结果如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大便培养隔月1次,连续3次阴性,随访半年内无复发者共65例(74.7%)。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大便培养偶尔出现阳性,随访2个月内无明显变化者15例(17.2%)。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大便镜检脓细胞高倍视野不超过3个,大便培养有时阳性者7例(8%),有效率为100%。[12]
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6.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7.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
-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5-186.
-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