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叮咬伤

常见病方药治疗 中医学 中医皮肤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常见病 中医病名 蚊虫叮咬伤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wén chóng dīng yǎo shāng

2 英文参考

insect st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蚊虫叮咬伤(insect sting)为病名,又称虫咬皮炎。是指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以患处见红色疹块、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临床特点是皮肤丘疹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外科正宗》云:“恶虫乃各禀阴阳毒邪而去…,如蜈蚣用钳,蝎蜂用尾……自出有意附毒害人……”

4 蚊虫叮咬伤病因病机

人体皮肤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接触虫体的毒毛,邪毒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所致。

5 蚊虫叮咬伤的诊断

蚊虫叮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皮损为丘疹风团或瘀点,亦可出现红斑、丘疱疹水疱,皮损中央常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自觉奇痒、灼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上因由类不同,其表现也有差异。

一、蠓虫皮炎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二、螨虫皮炎粟米大小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胀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

三、隐翅虫皮炎皮损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四、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风团,剧痒。

五、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关节红肿疼痛。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6 蚊虫叮咬伤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1.1 热毒蕴结

蚊虫叮咬伤·热毒蕴结证(insect sting with heat-toxin amassment pattern)是指热毒蕴结,以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皮疹附近臖核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蚊虫叮咬伤证候[1]

6.1.1.1 症状

皮肤成片红肿、水疱、瘀斑;发热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6.1.1.2 辨证分析

虫毒侵入肌肤,蕴积化热,与气血相搏,故有红肿、水疱、瘀斑;虫毒人里,毒热内结,故发热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内盛之象。

6.1.1.3 治法

清热解毒

6.1.1.4 方药治疗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6.2 外治法

(一)红斑、丘疹风团等,可用1%薄荷三黄洗剂外搽。

(二)继发感染,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然后青黛散油膏,或外搽颠倒散洗剂

(三)松毛虫、桑虫皮炎可用橡皮膏粘去患处刺毛,并用新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或涂5%碘酒。

7 蚊虫叮咬伤的预防及患者日常保健

1.改善环境卫生,消灭害虫。

2.保持清洁卫生,衣服、被褥常洗晒。

3.忌食鱼腥发物,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蚊虫叮咬伤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蚊虫叮咬伤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蚊虫叮咬伤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