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 中医学 中医病名 痈 中医外科学
tuō sāi yōng
parotidit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rotit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eek abs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托腮痈(cheek abscess[1])为病名[2]。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是指生于腮部的痈[2]。
托腮痈多由胃火邪热壅盛,或过食醇酒厚味,热毒内蕴所致[2]。
症见腮下红肿,形如托腮之状,疼痛,饮食吞咽有碍,身发寒热[2]。
托腮痈治宜解毒泻火、清热消肿[2]。方可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2]。
兜腮痈又名兜腮喉痛[3]。《增删喉科心法》:“此症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高肿红色掀痛,连及咽喉,初起寒热往来。”
兜腮痈多由痰火邪毒炽盛上炎致疮痈兜腮而发[3]。
兜腮痈症见腮下肿甚,疼痛连及咽喉,牙关开合不利,饮食吞咽受累[3]。
兜腮痈治宜解毒、消肿、止痛[3]。用穿山甲、当归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升麻、红花、乳香等[3]。或普济消毒饮加减[3]。待脓熟时以刀针刺破排脓[3]。若成漏者,宜加人参、茯苓等内托之[3]。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