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鱼刺伤诊疗规范

石头鱼刺伤 法规文件 诊疗规范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shí tou yú cì shāng zhěn liáo guī fàn

2 基本信息

石头鱼刺伤诊疗规范》为《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一部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1年7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417号)印发。

《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 年版)》包含以下部分:

一、狂犬病诊疗规范

二、犬咬伤诊疗规范

三、猫抓咬伤诊疗规范

四、啮齿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五、蛇咬伤诊疗规范

六、猴咬伤诊疗规范

七、马咬伤诊疗规范

八、猪咬伤诊疗规范

九、禽类啄伤诊疗规范

十、胡蜂蜇伤诊疗规范

十一、海蜇蜇伤诊疗规范

十二、蚂蚁蜇伤诊疗规范

十三、蜱咬伤诊疗规范

十四、蜘蛛咬伤诊疗规范

十五、石头鱼刺伤诊疗规范

3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1〕4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规范常见动物致伤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我委组织专家制定了《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联系人:医政医管局  张少伟、杜青阳

电 话:010-68791821、68792989

传 真:010-68791823

附件: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1年7月29日

4 全文

石头鱼刺伤诊疗规范

石头鱼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rrygii),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毒鲉科(Synanceiidae)。石头鱼属包括5 种石头鱼:玫瑰毒鲉(S.verucossa)、南娜毒鲉(S.nana)、毒粗鲉(S.horrida)、S.trachynis(尚无中文名称)和S.alula(尚无中文名称)。石头鱼常栖息于平静的浅水区、泥泞的海底珊瑚礁或者岩礁下。石头鱼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强的一种鱼,人体不慎被刺伤后,毒液进入体内,轻者可出现局部肿痛,重者可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全身多器官脏器衰竭,甚至死亡。为更好地指导开展石头鱼刺伤患者的诊疗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4.1 一、流行病学

石头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热带和暖温带任何海域,以热带及咸淡水交界海域为多,我国盛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石头鱼刺伤常见于厨师工作、渔民捕捞、游客潜水等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伤害。石头鱼肉质鲜美且营养价值高,近年来受食客的追捧,因处理石头鱼时不慎被刺伤来就诊的厨师数量逐年增加,受伤部位以手部最常见。

4.2 二、致伤机制

石头鱼的毒性部位是其13根背鳍、3根臀鳍和2根腹鳍的毒棘以及分布背鳍棘两侧的毒囊,毒囊内含有的毒素主要成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肽、蛋白质、多种酶类(如透明质酸酶、碱性磷酸单酯酶、氨肽酶磷酸二酯酶等)和小分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死性、溶血毒性、增强血管透性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和促进血小板凝集等。其毒背刺可轻易穿透人体皮肤后,毒囊受挤压后,射出的毒液沿着毒腺及鳍进入人体,可引起剧烈疼痛、肢体麻痹肿胀、低血压水肿恶心头晕胸闷、肌无力及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4.3 三、临床表现

石头鱼刺伤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与石头鱼种类、致伤原因、毒囊释放毒素量不同、外伤部位、患者的个体特征、暴露的持续时间以及暴露时给予的治疗措施等有关。轻者可仅表现为局部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4.3.1 (一)局部症状

背鳍棘刺伤人体皮肤后可迅速出现肢体局部组织明显肿胀、剧痛灼热感和麻痹,并迅速向患肢近心端发展,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发黑。局部症状较轻者,常在2~3天开始消退,1~2周可痊愈,严重者可持续数月。

4.3.2 (二)全身症状

大多数可在石头鱼鳍棘刺伤数分钟发生,轻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出汗唾液分泌物增多,严重者可出现皮下瘀斑、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等全身中毒反应症状。少数严重病例可合并肝、肾、心脏等全身多器官脏器衰竭,危及生命

4.3.3 (三)并发症。

4.3.3.1 1.急性蜂窝组织炎

可表现为石头鱼刺伤处伤口流脓,皮色猩红,皮温升高,同侧患肢肿疼痛关节活动受限

4.3.3.2 2.皮肤组织坏死

刺伤后出现皮肤肌肉组织颜色变暗,无血运,可伴恶臭味。

4.3.3.3 3.创伤弧菌感染

出现畏冷、发热,患肢局部剧烈疼痛、瘀斑、水泡或血泡,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呼吸窘迫综合症或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3.3.4 4.破伤风

石头鱼刺伤后未及时规范处置伤口,可能在伤后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反射亢进等症状

4.4 四、诊断

4.4.1 (一)诊断依据。

具有明确的石头鱼鳍棘刺伤史。

4.4.2 (二)临床表现。

被刺伤部位有剧痛、肿胀、灼热感、麻痹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身中毒反应。少数患者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4.4.3 (三)辅助检查

目前无特异性辅助检查

4.4.3.1 1.血常规

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升高,血小板可减少;

4.4.3.2 2.肝肾功能血糖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肝等异常、血糖可升高;

4.4.3.3 3.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可升高;

4.4.3.4 4.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可有异常;

4.4.3.5 5.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可异常;

4.4.3.6 6.心电图

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4.5 五、鉴别诊断

当怀疑石头鱼刺伤时,主要与海蛇海蜇等海洋生物致伤相鉴别。

4.5.1 (一)海蛇咬伤。

人体海蛇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一般不红、不肿、不痛,常见被咬部位有一对短浅如针头大小的毒牙痕,有时难以辨认。咬伤3~5小时后,可见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筋骨疼痛,张口困难,吞咽、讲话、咳嗽困难,眼睑下垂视力模糊。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海蛇咬伤治疗上应及早使用抗银环蛇蛇毒血清,早期识别急性呼吸衰竭,立即予吸氧,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可根据肌力情况重复使用抗银环蛇毒血清,有助于早期的恢复。

4.5.2 (二)海蜇蜇伤。

人体被蜇伤后立即有触电刺痛感,数分钟内出现瘙痒、麻木灼热感,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损害,呈点线状、条索状,有的呈鞭痕样,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严重致伤或过敏体质者,可出现水疱大疱、瘀斑,甚至表皮坏死等,且可伴剧痛、奇痒及全身皮肤潮红。局部症状较轻者,常在2天~3天后开始消退,1周~2周即可痊愈。严重者可持续数天、数月,可有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坏疽等。被海蜇蛰伤治疗上给予伤口局部处理,预防破伤风,抗感染,止痛等对症处理。

4.6 六、治疗

4.6.1 (一)治疗原则。

立即伤口处置;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及全身中毒症状、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排除毒液、抗过敏、抗休克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4.6.2 (二)局部治疗

1.立即拔出毒刺。

2.在刺伤处做一个长 5mm 小切口,深至皮肤即可,探查有无毒刺存留,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有条件时,使用医用清创设备清洗创面,并用力挤压伤口,将血液和毒液挤出,有条件者,可在伤口处拔罐排毒。

3.用 40℃~45℃的热水浸泡30 分钟左右,规范消毒包扎伤口。

4.口服或静脉注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轻度疼痛,口服或静脉注射给予阿片类药物治疗中度至重度疼痛,伤口可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奥布卡因凝胶等局麻药湿敷。

5.口服或者局部外用季德胜蛇药片。外用:捣碎季德胜蛇药片加温水调糊状涂在伤口周围红肿区。

6.石头鱼刺伤属于污染伤口,存在破伤风病风险,应根据《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 年版)》中附件1《外伤破伤风疫苗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进行正确的破伤风预防。

4.6.3 (三)全身综合治疗

4.6.3.1 1.糖皮质激素治疗:

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石头鱼刺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溶血反应

4.6.3.2 2.利尿剂或脱水剂治疗:

早期使用利尿剂或脱水剂可减少患肢的肿胀,加快毒素代谢,有利于康复,但需要检测电解质和肾功能

4.6.3.3 3.抗感染治疗:

深度刺伤或者伤口感染者处置伤口同时给予做伤口细菌培养,在伤口细菌培养出来前,给予对弧菌种类和皮肤菌群有效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4.6.3.4 4.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应积极进行各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如预防应激性溃疡,积极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缺氧,重视营养代谢支持。

4.6.3.5 5.急性呼吸衰竭治疗:

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应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4.6.4 (四)并发症治疗。

4.6.4.1 1.急性蜂窝组织炎

予规范使用抗生素感染处置,皮下形成脓肿时可切开引流。

4.6.4.2 2.皮肤组织坏死

予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可予湿润烧伤膏湿润暴露疗法伤口换药

4.6.4.3 3.创伤弧菌感染

规范应用抗生素,及时手术治疗,采用多切口减张术、引流术,创面局部半暴露保持干燥或应用磺胺米隆合并氯霉素纱布简单包扎。

4.6.4.4 4.破伤风

灭活循环毒素;消除伤口中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控制肌肉痉挛;治疗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气道管理;一般支持性措施和并发症的防治应遵照《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 年版)》的规定

4.7 七、诊疗流程图

石头鱼刺伤诊疗流程见下图

图.png

石头鱼刺伤诊疗流程

5 编写专家组名单

组长

王传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组长

殷文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庆军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刘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范昭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峰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宾文凯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陈名智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邓玖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丁庆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杜望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杜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冯祖欣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郭慧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贯成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树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

郭志涛 天津市西青医院

何武兵 福建省立医院

黄磊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菅向东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蒋荣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康新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康建华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

院兰频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李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洪臣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

李建国 河北省人民医院

李其斌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永武 厦门市第五医院

李宗浩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梁子敬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起庆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刘凤娥 长沙市第一医院

陆军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吕新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苗冬滨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潘群婕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皮党育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邱泽武 北京市解放军总院第五医学中心

曲晨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石 斌 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唐华民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唐映利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

王博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

王敬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

王威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华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医院

王培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魏蜀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义宣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

王志伟 北京丰台医院

吾路汗·马汗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纪峰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吴俊华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吴凌峰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肖敏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谢璐涛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

谢增如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哲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薛乔升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颜长护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杨凯春 厦门市第五医院

杨树青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张艳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张志升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中良 北京市顺义区结核病防治中心

赵宇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郑以山 南京市第二医院

朱思奇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朱政纲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庄鸿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

庄天从 福建省晋江市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