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医大辞典》·石松子
2.1 来源及产地
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的孢子[1]。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南和长江以南各地[1]。
2.2 功能主治
2.3 化学成分
本品含脂肪油,本品含石松碱、棒石松碱、法氏石松碱(Fawcettine)等生物碱,香草酸,杜鹃花酸(Azelaic acid)、伸筋草醇(Clavatol)等[1]。
2.4 药理作用
3 《*辞典》·石松子
3.1 出处
《现代实用中药》
3.2 拼音名
Shí Sōnɡ Zǐ
3.3 来源
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孢子。7~9月间当孢子囊尚未完全成热或未裂开时,剪下孢子囊穗,在防水布上晒干,击震,使抱子脱落,过筛后应用。
3.4 原形态
3.5 性状
干燥孢子微细而疏松,呈粉末状。淡黄色,质轻,无吸湿性。于器皿中稍加振摇即易滑动。比重1.062,入水时浮悬于水面,煮沸则下沉。能浮在氯仿表面,但在松节油及纯乙醇中则下沉,吹入火焰中燃烧,有闪光,并闻炸响。无臭无味。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为三棱形的锥体,表面有细小六角形的蜂窝状网膜。
石松的同属植物玉柏(参见"玉柏"条)、地刷子石松(参见"过江龙"条)、高山石松、杉蔓石松等的孢子,亦作石松子用。
3.6 化学成份
石松子(孢子)约含脂肪油50%。油的主要成分为石松子油酸80~86露)以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孢子中尚含纤维素(10~15%)、木聚糖(10%)、精蛋白。
3.7 药理作用
孢子口服1克/天,连续2天,可引起切除卵巢之大鼠出现动情期;其氯仿提取物也有雌激素样作用。
3.8 功能主治
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浸酒可作强壮剂。与甘草同服,能止咳。"
3.9 附方
治小儿夏季汗疹及皮肤湿烂:石松子粉、滑石粉等分,混合研匀扑。(《现代实用中药》)
3.10 摘录
《*辞典》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