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湿冷腰痛为病证名[1]。又称寒湿腰痛[1]。即腰痛·寒湿证[2]。与肾着相似[2]。
《金匮翼·腰痛》:“湿冷腰痛者,坐卧冷湿,久久得之,《金匮要略方论》所谓肾着是也。”
腰痛·寒湿证(lumbago with cold-damp syndrome[2])为病证名[3]。又称寒湿腰痛(见《丹溪心法·腰痛》)、湿冷腰痛(《金匮翼·腰痛》)。腰痛之一[3]。是指感受寒湿邪气,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体大,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3]。
5 湿冷腰痛的症状
湿冷腰痛患者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活动不便,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转侧不利,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静卧痛不减,每遇天寒阴雨则加重,痛处喜温恶寒,得热则减,苔白腻而润,脉沉而迟缓。[4][5][6][7]
6 证候分析
寒湿邪气侵袭腰部,筋脉拘急,气血阻滞不通:风寒湿邪为患,侵袭腰部,痹阻经络,因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见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腰部经脉为风寒之邪阻滞,故见痛连骶、臀、股、腘。湿为阴邪,得阳运始化,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疼痛不减。阴雨寒冷天气则寒湿更甚,故疼痛加剧。苔白腻、脉沉而迟缓,为寒湿停聚之象。[7][7][7]
7 湿冷腰痛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7.1.1 治法
7.1.2 方药
《医学入门》卷五:“久处卑湿,雨露浸淫,为湿所着,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热物熨。不渴便利,饮食如故,肾着汤加附子;停水沉重,小便不利,五积散、渗湿汤。”
湿冷腰痛可用甘姜苓术汤加味[备注]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方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治疗。本方又名肾着汤,以干姜、甘草散寒煖中;茯苓、白术、健脾渗湿。脾主肌肉,司运化水湿,脾阳不振,则寒湿留着腰部肌肉,故用煖土胜湿法,使寒去湿化,则诸证自解。临证应用,可加桂枝、牛膝以温经通络,或加杜仲、桑寄生、续断,以兼补肾壮腰。若寒邪偏胜,则冷痛为主,拘急不舒,可加附片,以温肾祛寒。若湿邪偏胜,则痛而沉重为著,苔厚腻,可加苍术,以燥湿散邪。若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是兼有风邪,宜肾着汤[备注]肾着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方论》):甘草、白术、干姜、茯苓合独活寄生汤[备注]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加减,以祛风活络,补益肝肾。[7]
寒湿之邪,易伤阳气,若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势必伤及肾阳,兼见腰膝酸软,脉沉无力等症,治当散寒行湿为主,兼补肾阳,酌加菟丝子、破故纸,以助温阳散寒。[7]
7.1.3 外用药
7.1.4 熨法辅助
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尚可配合熨法治疗湿冷腰痛,以肉桂、吴萸、葱头、花椒,上五味捣匀,炒热,以绢帕裹包熨痛处,冷则再炒熨之,外用阿魏膏[备注]阿魏膏(《景岳全书》):羌活、独活、玄参、官桂、赤芍、穿山甲、苏合油、生地、豭鼠矢、大黄、白芷、天麻、红花、麝香、土木鳖、黄丹、芒硝、阿魏、乳香、没药贴之。[7]
7.2 饮食疗法
7.2.1 治法
7.2.2 推荐食材
湿冷腰痛患者建议食用干姜、丁香、橘红、茯苓、肉桂、杜仲、大茴香、花椒、草果、羊肉、狗肉等[7]。
7.2.3 推荐食疗方
1.白香汤:白芷15~30g,小茴香l5~30g,干姜15g,肉桂5~1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陈香肉粥:陈皮15g,花椒15g,丁香10g,益智仁15~30g,羊肉150g,将羊肉以外的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羊肉粥食用。
3.桂枸茶:肉桂5~10g,桐杞子15~30g,泡水代茶饮。
7.3 针灸治疗
7.3.1 方一
选穴: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取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穴。局部阿是穴配委中疏通足太阳经气。肾俞、腰阳关、风府助阳散寒化湿,使寒湿得祛,气血畅行。
7.3.2 方二
取肾俞、大肠俞、委中、夹脊穴、阿是穴等穴为主[7]。寒湿腰痛加关元俞、大肠俞[7]。
7.3.3 方三
处方:肾俞、腰眼、委中。腰为肾之府,肾俞乃肾经经气转输之处,取之补益肾气,灸之可祛湿散寒;腰眼疏理局部筋脉,通经止痛;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
操作:毫针刺,根据病情虚实酌情补泻或平补平泻,或加艾灸,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4 艾灸疗法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黄豆大艾炷,每穴5~7壮,灸至局部灼热红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疗程,亦可在天气变化时保健灸。
8 关于腰痛
腰痛(lumbago[8][9])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名腰脊痛(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9][9]。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9]。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9]。腰痛多由外感、外伤、劳累、肾虚等引起腰部经气阻滞或经脉失养所致[9]。可见于任何年龄,是很多病证的常见症状之一[9]。
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9]。据临床所见,上述各型单发的少,兼见的多,腰痛日久,虚实夹杂,用药尚需互参[9]。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取综合治疗,疗效较好[9]。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因脊椎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属针灸治疗范围。
西医的各种脊椎炎、腰椎间盘脱出、脊椎肿瘤、增生性脊柱炎纤维织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腰椎退行性病变、肌肉风湿病及类风湿病及肾下垂、肾盂肾炎、肾周围组织炎、肾囊积水、肾结核、肾结石和盆腔疾病等,凡出现腰痛者,均属中医腰痛范畴[9][10][10]。
详见腰痛条。
9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8.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02.
-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1-223.
-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5-248.
- ^ [6]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98-100.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4.
- ^ [8]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