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射干汤
2.1 处方
射干(二钱半) 芍药(二钱半) 薏苡仁(三钱) 桂心(半钱) 牡蛎(二钱) 石膏(二钱)
2.2 功能主治
治肝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悲嗌干,善怒时增,女子目下青黄色,可治,急灸肝腧百壮,更宜行经顺气;若目下大段青黑,一黄一白者,不可治。
2.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2.4 摘录
3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射干汤
3.1 处方
射干3克 半夏1.5克 桂心1.5克 麻黄 紫菀 甘草 生姜各3克 大枣20枚
3.2 制法
上八味,哎咀。
3.3 功能主治
3.4 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蜜100毫升,煎一沸,分十次温服,一日三次。
3.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4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射干汤
4.1 处方
射干(去毛)栀子仁 赤茯苓(去黑皮)升麻各30克 赤芍药 白术各45克
4.2 制法
上六味,哎咀如豆大。
4.3 功能主治
治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
4.4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入生地黄汁30毫升,蜜15毫升,再煎三沸,温服,不拘时候,日二服。
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5 《圣济总录》卷一八○
5.1 方名
5.2 组成
射干1分,升麻1分,百合1分,木通(锉)1分,桔梗(炒)1分,甘草(炙)1分。
5.3 主治
5.4 用法用量
每用1钱匕,以水7分,煎至4分,去滓,下马牙消末半钱匕,搅匀,食后细细温呷。
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6.1 方名
6.2 组成
射干半两,升麻半两,紫菀(去苗土)半两,百合半两,木通(锉)1两,桔梗(炒)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
6.3 主治
咽喉中如有物,噎塞不下。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6.5 加减
如要通利,每服加朴消末1钱匕,去滓后,搅匀服之。
6.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7.1 方名
7.2 组成
射干半两,升麻1两,大黄(锉,生用)1两,恶实(生用)1两,马蔺子(炒)半两,木通(锉)3分。
7.3 主治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竹叶7片,煎至7分,去滓,下马牙消半钱匕,搅令匀,细细温服,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8.1 方名
8.2 组成
射干1两,犀角(镑)1两,升麻1两,玄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大黄(锉,炒)1两,山栀子仁半两。
8.3 主治
初发背上,似琴弦抽痛,有头。痈疮肿痛,脉洪实数者。
8.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淡竹叶2-7片,煎至8分,入芒消末1钱匕,去滓,空心温服。快利2-3行为度;未利再取。
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9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9.1 方名
9.2 组成
射干(去须)2两,玄参(坚者)2两,连翘1两,犀角(镑)1两,紫檀香1两,沉香(锉)1两,升麻1两。
9.3 主治
诸风肿欲成脓。
9.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芒消末半钱匕,更煎沸,食后、夜卧温服;若利即减。
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5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15.1 方名
15.2 组成
射干1两半,木通(锉)1两半,大黄(锉,炒)1两半,马蔺子1两半,漏芦(去芦头)1两,升麻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1两。
15.3 主治
15.4 用法用量
每用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分温服,日3夜2。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16.1 方名
16.2 组成
射子1两,升麻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大黄(制,炒)1两,羚羊角(镑)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木通(锉)半两,玄参半两,甘草(炙)半两,龙胆1分,马牙消1分。
16.3 主治
16.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竹叶2-7片,同煎至7分,去滓,放温食后服。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 《圣济总录》卷三十
18.1 方名
18.2 组成
射干1两,木通(锉)1两,升麻1两,桔梗3分,玄参3分,黄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锉)3分。
18.3 主治
18.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9 《外台》卷二引《小品》
19.1 方名
19.2 组成
射干2两,半夏5两(洗),杏仁2两(去皮尖两仁),干姜2两(炮),甘草2两(炙),紫菀2两,肉桂2两,吴茱萸2两,当归2两,橘皮2两,麻黄2两(去节),独活2两。
19.3 主治
春冬伤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气息,喉鸣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哽者。
19.4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温分3服,始病1-2日者,可服此汤,汗后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黄2两。
19.5 加减
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寒,热伏于内,去茱萸、干姜,加生姜4两,枳实2两(炙)。
19.6 制备方法
上切。
19.7 用药禁忌
20 《外台》卷二十三引《经心录》
20.1 方名
20.2 组成
射干2两,桂心2两,麻黄(去节)4两,生姜4两,甘草(炙)4两,杏仁40个(去皮尖)。
20.3 主治
恶毒,身强痛,瘰疬。
20.4 用法用量
以水4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
20.5 制备方法
上切。
20.6 用药禁忌
21 《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21.1 方名
21.2 组成
当归2两,升麻1两,白芷3两,射干1两,甘草(炙)1两,犀角(屑)1两,杏仁(去尖皮)1两。
21.3 主治
喉痹,闭不通利而痛,不得饮食者。呕吐咯伤,或因食恶物及谷芒刺涩,风热与气血相搏,而致咽喉肿痛者。
21.4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1升半,分服。
21.5 制备方法
上切。
21.6 用药禁忌
22 《千金》卷五
22.1 方名
22.2 组成
射干1两,半夏5枚,桂心5寸,麻黄1两,紫菀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大枣20枚。
22.3 主治
22.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1升5合,去滓,纳蜜5合,煎1沸,分温服2合,日3次。
22.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于《金匮》射干麻黄汤中除去细辛、款冬、五味,易入桂心、甘草、蜂蜜。虽主治与《金匮》无异,而桂心和荣,较细辛搜肺之力稍缓;甘草和胃,较五味收津之味稍平;蜂蜜润燥,较款冬散结之性稍和。
24 《普济方》卷十六○引《指南方》
24.1 方名
24.2 组成
射干半两,麻黄(去节)半两,五味子1两,半夏(泡)1两,款冬花2两,甘草半两。
24.3 主治
肝咳。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则两胁下痞满,恶风脉浮。
24.4 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5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
25.1 方名
25.2 组成
射干、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大黄(锉,焙)、知母、木通(锉)各等分。
25.3 主治
25.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葱白5寸(切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以利为度。若3服以上未通,急煎芎藭汤1盏,投之即下,自早至夜可2服。
25.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5.6 用药禁忌
不可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