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咳逆
小儿咳逆病证名。指乳汁溢入小儿气管引起的呛咳。《圣济总录》:“小儿啼呼未定,因以饮乳,与气相并,停滞胸膈,引乳射肺,令咳而气逆,故谓之咳逆。”注意小儿尚未安定时,不要急于哺乳,即可避免。
-
射干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射干汤:处方:射干(二钱半)芍药(二钱半)薏苡仁(三钱)桂心(半钱)牡蛎(二钱)石膏(二钱)功能主治:治肝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悲嗌干,善怒时增,女子目下青黄色,可治,急灸肝腧百壮,更宜行经顺气;若利即减。主治:喉痹。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
白术半夏丸
《魏氏家藏方》卷十:白术半夏丸:处方:半夏半两(汤泡7次,洗去滑),白术(炒)2钱半,人参(去芦)2钱半,甘草(炙)2钱半,干姜(泡洗)2钱半。功能主治:宽利胸膈,化痰进食。主小儿咳逆。主治:气血、痰热心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糊为丸,如绿豆大。
-
定命一宇散
处方:干蛤蟆1枚(炙令焦黄)葶苈子(隔纸炒令紫色)五灵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制法:上药各别捣,细罗为散。功能主治:主小儿咳逆,上气喘息。用法用量:各抄3克,调和令匀。每服以清粥饮调0.25克服之。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
定命一字散
处方:干虾蟆1个(炙令焦黄),葶苈子(隔纸炒令紫色)、五灵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制法:上药各为细散,各抄1钱,调和令匀。功能主治:小儿咳逆上气喘息。用法用量:每服1字,以清粥饮调下。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
杏蜜煎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组成:杏仁(去尖皮双仁,生研如膏)2两,蜜2两。主治:小儿咳逆上气。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1丸,温水化下。制备方法:上药和匀,于银石锅内,慢火熬成煎,旋丸如绿豆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杏蜜丸。
-
萝卜子散
《圣惠》卷八十三:萝卜子散:处方:萝卜子1分,皂荚子10枚(煨熟,去皮),麻黄1分(去根节),甘草1分(炙微赤,锉)。摘录:《直指小儿》卷二《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方名:萝卜子散组成:萝卜子5两(炒令熟,捣罗取末1两,余者有油,别研如膏),草豆蔻(去皮)半两,沉香半两,丁香半两,白术半两。
-
紫苏子散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惠》卷八十三:方名:紫苏子散别名:紫苏饮子散、紫苏散、紫苏子汤、紫苏子饮组成:紫苏子(微炒)半两,木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萝卜子(微炒)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青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
-
五味半夏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组成:半夏(生姜汤洗10遍,炒)2两,紫菀(去苗土)2两,细辛(去苗叶)2两,阿胶(炙令燥)2两,桂(去粗皮)2两。主治:小儿咳逆上气。用法用量:每用1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分3次温服,空心、午间、日晚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