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1 拼音

màn xìng fèi yuán xìng xīn zāng bìng

2 英文参考

chronic cor pulmonale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3 注解

4 概述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下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过重,造成有心室扩大或肥厚,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种继发性心脏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临床病死率甚高,迄今尚无根治之法。

中医学中,无与之相应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肺胀”、“喘咳”、“痰饮”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这方面记载,如《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满喘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下书中,还进一步描述了“目如脱状”之症,相当西医所称之“蛙目”,并且根据其症状的不同,分别选方。隋代《诸病源候论·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理,故上气喘逆,鸣息不通。”明确指出上气鸣息系“胀则肺管不利”即气道阻塞所致,和现代西医学所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颇为一致。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其他症状又有进一步认识。宋代《圣济总录》中载:“水气咳逆上气通身洪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卧。”明清医籍中,对心力衰竭肺郁血,肺水肿等类似症候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景岳全书》中云:“失血之症,凡见胀满,咳嗽及左有腔膈间有隐隐胀痛者,此病在肺也。”又如喻昌的《医门法律》对呼吸功能不全,郁血性肝脏肿大、紫绀的发病机理有所阐述:“盖以支饮上人,阻其气则逆于肺间而为喘消,阻其血则杂揉心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其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见于面部。”可见,我国古代中医学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从1959年国内开始报道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肺心病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960年代有关本病的报道虽不多,但治疗上已采取针对感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心衰综合性措施,并主张口服汤药的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治疗,有一定效果。70年代各地区组织不同形式的区域性协作,坚持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对肺心病缓解期的病人采用中医扶正固本,加强耐寒锻炼等综合疗法,从而减少复发率和病死率。对本病急性期轻型及部分中型病人,探索单用中药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之剂,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同时对中药剂型进行了改革,使疗效进一步提高。80年代,有关本病的治疗报道大量涌现,临床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体质差异配方用药。同时分清标本缓急,发作期重在祛邪,治以清热解毒,化瘀祛痰;缓解期则以扶正固本理气活血为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活血化瘀研究的进展,逐步发现血瘀证是形成肺心病病因病机的主要环节,并贯穿于肺心病的全过程。因此,活血化瘀成为肺心病的重要治则。在病理探讨、治则研究、方药作用方面,已获可喜的苗头,为治疗肺心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另外,肺心脑病、肺心心衰肺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倾向于在用西药抢救的同时,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治疗研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开窍醒脑、强心利尿、豁痰熄风等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不断探索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值得继续深人研究。

有关中医药防治肺心病的机理,近年来已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应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微循环脑血流图等多方面指标,从辨证分型到药物作用机理进行了较深人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中医中药防治肺心病的有效性,已被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但今后的工作仍很艰巨,除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更新肺心病治疗的方药和方法外,在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剂型给药途径的改革,提供更多的肌肉注射或静脉滴入剂、吸人剂、灌肠剂等,在当前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生产治疗肺心病简便易服的系列制剂已成为当务之急。

5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年老体弱,长期咳喘,加之感受外邪,造成肺、心、脾、肾脏气亏虚,使气津液运行敷布障碍所致。综合多数医家经验,其病机归纳如下:

气虚 喘咳日久,损伤肺气,经久不愈,由肺及肾,遂致肾不纳气,气不归根,逆而上冲,壅塞胸中肺肾气虚,则表卫不固,外邪束表,痰热内蕴,而诱发本病。

水停 感受外邪,肺失治节,叁焦通调失司,或喘咳日久,肺、脾、肾叁脏俱亏,致水湿内停,脾肾阳虚,蒸腾、气化失司则水湿泛滥,凌心射肺而成本病。若复感邪热,壅盛于内,则病成汹汹之势,临床可见急性发作;若邪热内盛,炼液为痰,痰与热结,蒙蔽心窍则可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若热盛伤阴,气阴衰败,则可导致阳气欲脱,而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候。

瘀阻 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辅心而行血脉,气不煦则血不濡,肺气的宣通,而能贯血脉,行全身。气虚则血行失畅,而瘀阻水道,叁焦气化不行,发为紫绀水肿

6 辨证分型

关于肺心病辨证分型,从目前所见的报道来看,各地差别较大,分法不同,有简有繁,现综合如下

1.急性期

寒痰阻肺 咳嗽喘息,痰多稀白,伴畏寒发热胸闷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滑。

痰热壅肺 咳嗽气促,咳吐黄痰,口干引饮,发热心悸,不能平卧,唇甲紫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水泛凌心 咳嗽气喘心悸气短,端坐倚息,下肢浮肿,有时腹水或周身浮忡,唇舌紫绀,舌腹面静脉怒张及紫暗,痰色白多呈泡沫状,尿少便溏。苔白腻,脉细数或结代

心脉瘀阻 咳嗽气短,痰多色白或黄,胸闷心悸,时有心痛,下肢浮肿舌红质暗。苔黄或黄腻,脉弦或滑数。

痰迷心窍 嗜睡昏迷或躁动谵语,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虚汗甚多,面部及唇舌紫绀,眼结膜充血水肿,舌腹面静脉怒张紫黯,下肢浮肿或有腹水,苔厚腻或干燥焦黑,脉细数或滑数。

气虚欲脱 四肢厥冷或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晦暗。苔少或无苔,脉微欲绝或细数无根。

2.缓解期

肺脾气虚 咳嗽气短,纳食不佳,腹胀不适,有时腹泻。苔白或白腻,脉细滑。

肺肾两虚 咳嗽气短,动则咳嗽加重,痰呈白泡沫,腰酸腿软,或畏寒肢冷,有时小便频数。苔白质胖嫩,脉细数。

7 治疗

7.1 疗效标准

显效:间咳,痰为白色泡沫粘度,易咯出,两肺偶闻罗音,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可参考体温白细胞计数分类、痰量、痰细胞学检查及痰细菌培养结果),心肺功能改善达二级,神志清晰,生活自理,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情况。

好转:阵咳、痰粘脓,不易咯出,两肺有散在罗音,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一级。神志清晰,能在床上活动

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有恶化。

7.2 分型治疗

(1)急性期

①寒痰阻肺

治法温肺化痰,佐以活血。

处方半夏10克,制南星10克,细辛5克,干姜10克,白芥子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菖蒲1O克。

加减:喘息型,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石膏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

热痰垄肺

治法清热化痰,佐以活血。

处方鱼腥草30克,蒲公英30克,银花20克,连翘20克,胆星15克,陈皮7.5克,北沙参15克,全瓜蒌10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竹茹7.5克,麦冬15克,茯苓15克。

加减:喘息型,可加麻黄杏仁石膏葶苈子甘草腹胀大便秘结,可合己椒苈黄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清金化痰汤小陷胸汤、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等加减。

③水泛凌心

治法温阳利水,佐以活血。

处方:附片6克,肉桂3克,白芍12克,猪苓15克,泽泻12克,防己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丹参15克,葶苈子30克。

加减:咳喘泡沫样痰较多者,可加法半夏陈皮白芥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真武汤五苓散等加减。

④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清肺化痰

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黄芩12克,桑白皮12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陈皮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桑白皮汤等加减。

痰迷心窍

治法:清热化浊,涤痰开窍

处方:菖蒲15克,郁金10克,栀子15克,连翘20克,竹叶10克,川军10克(后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玉枢丹1片(化冲),至宝丹1粒(化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菖蒲郁金汤导痰汤安宫牛黄丸等加减。

气虚欲脱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处方:附片6克,红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黄精30克,甘草5克。

加减:汗出较多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o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用参附汤生脉散等加减。

除上述分型外,在对合并症治疗中各地尚有不少经验可供参考,如合并热瘀伤络(DIC),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可以选用犀角地黄汤及叁七片等。如合并阳虚气脱休克),以回阳救逆,可以选用生脉散参附龙牡汤。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除治原发病例外,如偏于热型则以养阴清热止血,以黄连地榆汤地榆50克,黄连10克);体虚者加独参汤,或儿茶白芨生大黄,按4:4:1比例配方,每服4.5克,每日3次。

疗效:用上述分型处方共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605例。结果,显效261例,好转277例,无效21例,死亡46例。总有效率为88.9%。

(2)缓解期

肺脾气虚

治法润肺化痰健脾和中。

处方党参200克,黄芪200克,白术150克,防风30克,蛤蚧5对。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克。早晚各1丸,开水送服,每年服药总量须超过3个月。若遇急性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时,暂停本方,作相应处理。

疗效:共治疗80例,此方对咳嗽咯痰清稀,动则气促,容易感冒者疗效较好,经治疗,感冒明显减少者占50%以上。

常用成方:可选用清燥救肺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也可加服蛤蚧定喘丸人参健脾丸

肺肾两虚

治法:补肾益肺,佐以活血。

处方:熟附子9克,五味子9克,杞子9克,首乌9克,熟地9克,补骨脂9克,菟丝子9克,川芎9克,当归9克,黄柏9克,赤芍9克,丹参9克,肉桂3克。

加减:气阴两虚黄芪沙参麦冬、生地、玄参知母气虚血 瘀加党参乳香百部琥珀肉苁蓉紫河车鼠妇

用法:上药制成小蜜丸,每次9克,每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4~6个月。

疗效:本方共治疗148例,显效61例,好转58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80.4%.。

常用成方: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黑锡丹等加减。

肺心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急性期病程中,常出现指甲口唇青紫舌质暗紫,舌腹面静脉怒张等血瘀症。因此,在辨证分型治疗方剂中酌加活血化瘀药,不仅能使病人血瘀证明显减轻,而且还能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但肺心病发生血瘀证根本原因是心、肺、脾、肾多脏器虚损所致,故单用活血化瘀药不一定有效,尚需结合具体病情辨证施治,以防活血化瘀药克伐太过。

7.3 专方治疗

(1)桃红四物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7克。

加减:便秘杏仁大麻仁;痰浓不易咳出加野菊花、银花、鱼腥草葛根气喘水肿车前草沉香陈皮北沙参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273例,显效167例,好转9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5.97%。与西药对照死亡率,中西医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

组成:款冬花10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甘草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15克,知母15克,瓜蒌20克,地龙12克,麦冬1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丹参12克,赤芍12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15~20天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述方共治疗本病70例,显效75.7%,好转12.9%,总有效率为88.6%。

(3)双参叁紫冲剂

组成:党参15克,丹参12克,苏子9克,紫菀9克,紫石英10克,杞子12克,茯苓15克,黄芪15克,仙灵脾12克。

用法:每包冲剂生药20克,于本年夏至日至冬至日连续服用3个月,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早期肺心病28例。显效11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

(4)通里活血汤

组成:大黄3~30克(后下)或大黄粉3~6克(分吞),枳壳12克,川朴12克,莪术10~30克,地鳖虫10~15克,桔梗6~12克,浙贝12克。

加减:邪热较甚加银花、黄连黄芩、焦山栀、芒稍(冲);热疝伤阴加野生地、麦冬玄参、鲜石斛天花粉痰浊壅盛加竹沥半夏陈皮、制胆星茯苓、姜竹茹水肿明显加茯苓皮川椒目葶苈子虚寒党参(或别直参)、制附子干姜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32例,显效5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

(5)芪枣冲剂

组成:黄芪茯苓鸡血藤红枣各3克。

用法:用焦蜜、白糖适量配成冲剂,每天3次,每次1包,用开水冲服,连服60~70天。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32例,显效5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

(6)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莲子肉薏苡仁陈皮各10克;炙甘草桔梗砂仁后下)各6克。

加减:舌紫瘀斑加丹参;痰黄粘加鱼腥草心悸水肿苦参葶苈子(布包);腰酸畏寒肢冷加仙灵脾、淡附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症状好转后,改汤为散,每日3O克,长期服用。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78例,显效34例,好转3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3.3%。

(7)肺心片

组成:太子参10克,黄芪15克,补骨脂6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制附片3克,玉竹15克,虎杖15克,仙灵脾15克,红花6克。

用法:上药醇提制成糖衣片,每片0.3克,每次6片,1日3次。

加减:高血压肝阳上亢加?莶草、车前革、桑寄生野菊花牡蛎泽泻喘息肺气不宣麻黄钩藤、蝉衣、石苇、葶苈子乌梅心功能不全、心神不安加太子参远志柏子仁、附片、丹参、鹿俏草、茯苓肺部感染有明显痰热征象加鱼腥草、生荞麦、蓁皮、百部海浮石甘草感冒荆芥防风白芷板蓝根贯众菊花甘草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31例,总有效率为90.3%。

附1:肺心脑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症)

(1)加味导痰汤

组成;制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枳实9克制胆星6克,生甘草6克,石菖蒲30克,郁金12克,生礞石30克。

加减:痰黄发热黄芩石膏竹沥油;昏迷苏合香丸至宝丹,日服1粒;面浮足肿、尿少心悸车前子泽泻;若排咖啡大便者,加服叁七粉,日服2~3次;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血压下降,先予参附龙牡汤治疗(红参、熟附片、煅龙骨牡蛎),待血压回升后再以前法辨证施治

用法:水煎200毫升,每小时服50毫升,不能口服者鼻饲。

疗效:用上方配合西医共治疗本病20例,显效5例,好转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0%。

(2)清热豁痰汤

组成:鱼腥草50克,双花连翘各25克,桑皮、赤芍石菖蒲杏仁、生地、白果麦冬各15克,黄芩五味子各10克,人参末5克(冲服),丹参茅根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可配合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每次1丸,鼻饲给药。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40例,显效29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0例,总有效率为72.5%。

附2:肺心心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症)

(1)挟正通下

组成:人参10克(或党参3O克),炙黄芪20克,制附子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葶苈子1O克,紫丹参3O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20克,炙麻黄10克,生大黄15~30克(后下),桃仁15克,川芎10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

加减:痰热壅肺重者选加鱼腥草黄芩桑白皮浙贝母桔梗等药,并加鲜竹沥口服药10毫升,1日3次。水凌心肺重者选加五加皮枳实桑白皮茯苓葶苈子生大黄用量增大;水泛肌肤重者选加木防己大腹皮桂枝干姜茯苓皮等药,同时原方生大黄增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64例,显效4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

(2)葶苈五味汤

组成:葶苈子30克,五味子20克,附子15克,赤芍15克,干姜10克,白术15克,茯苓25克,益母草50克。

加减:额汗淋漓,气短不续息,四肢厥逆加白参麦冬头昏嗜睡或烦燥不安加菖蒲、郁金;痰稠不爽加皂角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浓缩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46例,显效19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

7.4 中医经验

张伯史医案

姚××,女,75岁。1975年11月5日初诊。素有痰饮,近加外感咳嗽气急口渴,自觉内热,高年心气不足四肢欠温,水湿潴留于下,二足浮肿,脉数促,苔薄白腻,正虚邪实寒热夹杂,拟标本兼治益气而清化痰热。 处方:净麻黄4.5克,光杏仁9克,生石膏24克(先煎),炙甘草3克,党参9克,熟附子9克(先煎),炙苏子9克,开金锁30克,鱼腥草30克,木防己12克,泽漆18克。2剂。 药后诸恙均减,前方连服5剂。1975年11月22日二诊,咳嗽减轻,气急渐平,咯痰亦少,胸闷不痛,心悸尚存,四肢渐温,脉细数促不匀,舌质暗,太阴痰热日见清化,心气亏损亦得好转,再拟养心活血,佐以化痰处方:熟附片10克(先煎),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5克,麦冬9克,炒川连2。4克,丹参15克,红花6克,木防己12克,泽漆15克。 按:本例是外邪引动痰饮宿疾,肺病及心的重症。凡痰饮津液所化,而所以成痰饮者责之于肺、心、脾、肾。患者素有咳痰,乃肺气虚痰饮内停,病久则必及心,心气亦弱,虚人复加外感,则实其实,虚其虚,遂致咳喘脉促,饮溢经络而肿,本虚而标实也;患者又有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等症,必求其本而标本兼治之,方能获效,若一味治标,必伤其正,非其治也。故本例在用麻杏石甘等味清化痰热之时,又用参、附等品补益心肺之气,标本兼顾,药效卓着,仅服7剂症情大减,继以温阳益气活血之剂而收功。

7.5 用药规律

据所收集到的临床疗效较好的30篇临床报道分析,(专方为主)其使用的药物有120味,其中常用和较常用的有40余味,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400

≥8


<4O0


300~399

6~7


200~299

4~5


100~199

≤3

从上表观察,使用频度及文献篇数最多的是丹参党参黄芪杏仁桔梗益气活血止咳化痰之药;解表宣肺清热化痰麻黄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药和温中健脾白术附子干姜也占较大的比例。此外,活血化瘀桃仁红花,豁痰开窍半夏胆南星泻肺逐痰之葶苈子苏子等药较常选用。

以上资料提示,临床治疗肺心病,较多选用益气活血药及清热化痰药。有报道清热解毒药具有一定的抑菌,减毒,镇咳祛痰作用益气活血药物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组织微循环,减少水肿作用。两类药物配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大黄也较多地运用于临床,且有较好的疗效,过去一般认为肺心病如证属虚证,一般不宜用泻下药大黄,但回前有学者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只要辨证适时适置皮昭,对改善症状,减轻病情有重要作用

7.6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电针

取穴大椎二椎下陶道

操作:病人取坐位,头稍低下,选定穴位,以28号2寸毫针缓慢刺入,深度一般在1.5~2寸之间,主要标志为手下有落空感,接通电针仪,通电后胸背部应有电麻样感,如针感未传到胸部时,可略加调整之针刺深度或方向,但需注意不可过深。频率为80赫兹,强度为3~20毫安,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134例,显效65例,好转6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3%。

(2)单方验方

水蛭

组成:水蛭

用法:水蛭研粉,日服3次,每次1克。

疗效:130例患者均用西药常规治疗,其中63例加用水蛭粉,治疗2周后,观察结果如下:有效率:观察组为90.5%,对照组为77.6%;死亡率: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22.4%。二者有显着差异。提示水蛭粉有改善微循环功能

复方丹参注射液

组成:丹参提取物

用法:12%葡萄栲500毫升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6毫升静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7.7 其他措施

在缓解期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肺功能恢复,预防急性发作,如积极开展适当的运劲及呼吸操,同时,须及时彻底地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

疗效:本方有降低肺动脉高压的效果。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