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interior deficiency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里虚证为证候名[1]。指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所出现的证候[1]。里虚证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疾病损伤等所致正气虚弱的证候[2]。有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之分[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尺中脉微,此里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症见少气懒言,心悸神疲,头晕耳鸣,食少肢倦,舌淡嫩,脉虚弱等,治宜补阴、补阳、益气、养血等法[2]。
里证指病邪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的证候[2]。里证为八纲证候之一[2]。《景岳全书·传忠录》:“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病在里,有里虚,里实,又有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毫厘之分,贵乎早辨。”里证分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
虚证为八纲之一[3]。指人体精气不足而出现的虚弱证候[3]。与实证相对而言[3]。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引起,但以后者为主[4]。如饮食失调、七情劳倦、房室过度、久病失治等致正气耗伤,形成虚证[4]。《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常见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身倦无力,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无力等症[4][4]。治宜补益滋养为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