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irect moxibus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着膚灸(direct moxibustion)又稱直接灸[1]、稱着肉灸[2]。是把艾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皮膚上的灸法[2]。因艾炷着肉施灸而名[2]。着膚灸爲古代最通行的灸法[2]。《千金方·卷五》:“炷令平止着肉,火勢乃至病所也。”
4 着膚灸的分類
根據灸量的大小及機體反應的不同,着膚灸可分爲化膿灸(瘢痕灸)和非化膿灸(非瘢痕灸)[3]。
4.1 化膿灸/瘢痕灸
化膿灸又稱瘢痕灸(scarring moxibustion)[4]。是將艾炷直接置於施灸部位上點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膚起泡,化膿,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4]。這種灸法由於熱力較強,灼傷皮膚後,局部組織發生異常變化,加強了機體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復作用,所以療效較其他灸法優異[5]。
4.1.1 施灸方法
施灸時用以甘油或蔥、蒜汁塗於灸處,然後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易炷再灸[5][5]。需灸滿規定壯數[5]。
《鍼灸資生經》:“凡着艾得皰發,所患即瘥,不得皰發,其疾不愈。”
瘢痕灸一般每穴灸5~7壯,然後用灸瘡膏藥封貼,每日更換膏藥一次,經4~7天,灸處化膿,形成灸瘡[5]。經4~6周結痂癒合,脫痂後留下永久性瘢痕[5]。
4.1.2 適應症
瘢痕灸多用於哮喘、支氣管炎、慢性腸胃病、肺結核、瘰癧等,並可用於預防保健[5][5]。
4.2 非化膿灸/非瘢痕灸
非瘢痕灸(non-scarring moxibustion)又稱非化膿灸、無瘢痕灸[6]。非瘢痕灸與瘢痕灸相對,是將艾炷直接置於施灸部位上點燃施灸,但不灼傷皮膚,不使局部皮膚起泡化膿,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6]。屬直接灸[7]。
4.2.1 施灸方法
一般用小炷灸[7]。施灸時當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膚發燙或灼痛時,即用攝子將艾炷夾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膚發生紅暈爲度[7]。
4.2.2 適應證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00.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9.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3.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24.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