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寒
虚寒为体内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种证候。多因素体阳虚,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或久病不愈损伤脏腑之阳而致。主要表现为面色 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治以温阳补虚为主。
-
阴黄·湿热蕴结证
阴黄·湿热蕴结证的治疗:治法:阴黄·湿热蕴结证治宜利湿清热,以除余邪。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
肺痿
3.皮毛痿。《金匮要略方论》将肺痿与肺痈、咳嗽上气并列一篇加以讨论,不仅是为了对照鉴别,还提示肺痈实热证,误治失治,或溃脓后正气渐虚,余邪不清,热毒结于上焦,熏灼肺阴,可以转为肺痿的虚热证。如肺痨久嗽,耗伤阴津,虚热内灼,肺痈热毒熏蒸伤阴,消渴津液耗伤,热病邪热伤津。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
-
阴黄·血瘀肝郁证
定义:阴黄·血瘀肝郁证(yinjaundicewithsyndromeofbloodstasisandliverdepression)是指血瘀肝郁气滞,以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或有痞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红丝赤缕,或见手掌赤痕,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
-
阴黄·肝脾不调证
阴黄·肝脾不调证的治疗:治法:阴黄·肝脾不调证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
阴黄·脾虚湿困证
阴黄·脾虚湿困证的治疗:治法:阴黄·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油菜心用清水洗净待用。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
萆薢分清饮
3味有一定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但未见其对引起乳糜尿的最主要原因斑氏丝虫感染有抑杀作用,也未见对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常见感染源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的抑制作用,更未发现其对淋巴管破裂的修复作用,有可能是该方剂对平滑肌痉挛的抑制作用,使淋巴管扩张而使病情缓解。方中萆薢利湿化浊,为治白浊之主药,故以为君。
-
苁蓉丸
摘录:洪氏集验方》卷四《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苁蓉丸:处方:肉苁蓉(酒浸,切,焙)、菟丝子(酒浸,别捣)、牛膝(酒浸,切,焙)、白术、细辛(去苗叶)、何首乌(去黑皮,炒)、续断、枸杞子、山芋、菖蒲、车前子、巴戟天(去心)、菊花、补骨脂(炒)、远志(去心)、地骨皮、覆盆子、熟干地黄(焙)各等分。
-
温肺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肺汤:处方:白芍药六两,五味子(去梗.水煎熟,食远温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肺胃两虚,寒痰内滞而哮发,呕逆大便溏泄,是虚寒从下上也。人参扶元气补肺,干姜温胃气散寒,肉桂暖血温肺,钟乳温肺镇逆,半夏燥湿化痰,橘红利气除痰,木香调中气以和肺胃也。主治:寒冷伤肺,喘咳声嘶者。
-
姜炭
味苦微辣。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姜炭温经止血、温脾止泻,主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阳虚泄泻(《中华本草》)。
-
遗尿症
这说明中医中药对本病有肯定的疗效。病因病机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可有下列几种:①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肾主封藏,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亏虚,致下焦虚寒,膀胱失其温养,气血制约功能失调。
-
胡桃仁
苞片3,长卵形;研匀,入炼蜜,丸梧子大。但胡桃性热,能入肾、肺,惟虚寒者宜之,而痰火积热者,不宜多食耳。命门既通,则三焦利,故上通于肺而虚寒喘嗽者宜之,下通于肾而腰脚虚痛者宜之,内而心腹诸痛可止,外而疮肿之毒可散矣。50%胡桃仁焦油氧化锌糊膏均匀薄敷,如渗出液多时胡桃仁焦油宜多加,即使用纯油亦无刺激。
-
加味理中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加味理中汤:处方: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干葛川芎各等分制法:上为锉散。用法用量:水煎,温服。虚痛,阴虚加熟地(姜汁、益智、砂仁共5粒炒焦)5钱,枸杞子(酒炒)2钱,阿胶(蒲黄炒)2钱,净萸肉(酒炒)2钱,干姜(代炮姜)5分,阳虚,增附子;功效:温养脾肺。中寒口噤,身体强直。
-
胃痛·脾胃虚寒证
定义:胃痛·脾胃虚寒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腹胀,食少,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
-
干姜
姜炭味苦、涩,性温。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60%。性味与归经:辛,热。
-
琼枝
出处:琼枝原名“石花菜”,始载于《日用本草》。化学成份:含角叉菜胶(carrageenan),由 -, -, -, -, -, -角叉菜胶所组成,其主要成分是部分脱硫酸酯 -角叉菜胶(partiallydesulfated -carrageenan),次要成分是部分脱硫酸酯 -角叉菜胶,次要成分的多糖链中可能还混杂有甲基半乳糖基和丙酮酸缩醛基。瘿瘤痰核;
-
三黄汤
素有寒,加附子一枚。即以黄芩清解风热于内,更虑卫虚难于作汗,乃以大剂黄耆助之,与黄耆建中之义不殊。其加枳实、加人参、加牡蛎、加栝楼等法,或治旺气,或助本元,各随标本而施。《证治汇补》卷一引东垣方之三黄汤:方名:三黄汤组成: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炒山栀8两,玄参8两,知母1钱半,石膏2钱,甘草7分。
-
附子理中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炙甘草,一钱。口噤则斡开灌之。临床应用: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功效: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
敷脐法
主治病症小儿疳积1.肥儿膏(《中医外治法类编》)茯苓、白术、黄花、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各15g。将艾叶捣烂,加酒、胡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功能疏散风热,清热止咳。上药共研细末,醋调后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1周即可痊愈。
-
寒
病机之一·内寒:内寒为病机,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寒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寒。阴寒内盛:病机概要:阳气虚衰,导致阴寒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主要脉证:面色 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脉沉弱无力。
-
大肠虚寒
概述:大肠虚寒:1.病机;指阳气虚衰,温煦失职,大肠功能减退,虚寒内生,传导失常的病理变化。《备急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症见下利稀薄,完谷不化,便次增多,兼见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白润,脉沉迟。
-
炮姜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
-
丁香柿蒂汤
概述:丁香柿蒂汤同名方约有四首,其中《症因脉治》卷二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丁香6g、柿蒂9g、人参9g、生姜6g,具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虚寒呃逆,是治疗胃气虚寒,气逆不降之呃逆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呃逆、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
肝阳虚
肝阳虚为证候名,即肝阳不足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多由肝气虚发展而来。证治参见肝虚寒、寒滞肝脉:肝虚寒为证候名,是指肝经气虚而寒,寒凝肝脉的证候。治以暖肝或温肝散寒法。肝的经脉络于外阴部,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经脉挛急,症见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
-
断红丸
《重订严氏济生方》:断红丸:处方:侧柏叶(微炒黄)川续断(酒浸)鹿茸(燎去毛,醋煮)附子(炮,去皮、脐)黄耆(去芦)阿胶(锉,蛤粉炒成珠)当归(去芦,酒浸)各30克白矾(枯)15克制法: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肠虚,脏腑久虚而肠风痔疾,下血不止,或所下太多,面色萎黄,日渐羸瘦。
-
里虚
里虚是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机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多因素体阳虚,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或久病不愈损伤脏腑之阳而致。主要表现为面色 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虚热泛指阴、阳、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分别称为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阳虚发热。
-
加味参苏散
处方:附子1两半(炮),人参1两半,苏木1两半。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产后虚寒夹瘀,吐血,脉细涩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苏木破瘀通经,生用力更峻于利血,人参扶元补气以统血归经也。为散水煎,使气阳内充则瘀血自化,而好血无不归经,何虚寒瘀逆吐血之不痊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
福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福参:拼音名:F Shēn别名:建参、福建参来源: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福参AngelicamoriiHayata,以根入药。亦清补,患风火牙痛,煎汤漱口立愈,则性又带寒散,或言其性热者,犹未确也。果实长卵形。虚寒咳嗽;附方:①治脾胃虚寒泄泻:一、福参三至五钱,金樱子干根五钱,淮山药三钱,苡米三钱。
-
小儿寒证
小儿寒证为证候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 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外感寒邪,其病在表,治当温散表寒;内伤之寒,必由脾土虚寒,证属阳虚,宜理中汤温运中阳;若症变虚寒者,则由元气素虚,五脏亏损,大都属于脾肾虚寒之证,宜以温阳补中为治。
-
温针疗法
概述:温针疗法又称“温针灸”、“针柄灸”、“烧针尾”、“传热灸”,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捻捏艾绒或套置一段1~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膈、肩内陵,膝部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踝部取丘墟、昆仑、商丘、解溪等。此外,可循经加取曲池、外关、天宗、阴陵泉、阴市、太溪、三阴交等穴。
-
小米面
3.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小米面的食疗功效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3.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比大米更好,因为小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不理想,赖氨酸过低而亮氨酸又过高,所以产后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
-
功劳去火胶囊
功劳去火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功劳去火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4.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脾虚大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便脓血
便脓血为症状名。参见痢疾、脓血痢:痢疾《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易老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
益气汤
处方: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用法用量:水煎,热服。《杂症会心录》卷下:方名:益气汤组成:黄耆1钱5分(蜜水炒),人参1钱,白术1钱(炒),当归1钱,麦冬1钱,炙甘草5分,藿香1钱,五味子10粒。主治:脉极。
-
大半夏汤
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虚冷,脾因湿动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为朝食暮吐。主中虚胃冷胀满。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之大半夏汤:处方:半夏一升,白术三两,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各二两。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3盏,煎至1盏,去滓,加白蜜皂子大,停少时温服。
-
反胃病
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痰浊阻滞:反胃·痰浊阻滞证(stomachreflux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以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痰涎水饮,眩晕,心下悸,苔白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反胃证候。
-
骨极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辨证治疗应区别虚寒、寒热。虚寒者,证见腰背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面肿而垢黑,发堕齿槁,或四肢常冷等,用地黄煎、麋角丸等方。实热者,证见牙痛脑痛,耳鸣面黑,手足疼痛,大小便不通等,用三黄汤。参见骨绝、六极条。
-
核桃仁
性味归经:核桃仁性温,味甘。核桃仁具有温补肺肾,纳气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治肾虚喘咳,腰痛脚弱,阳痿,遗精,耳鸣,须发早白,小便频数,石淋,带下,大便燥结。74%)、油中主成分为亚油酸甘油酯,亦含β-谷甾醇、磷脂酰胆碱等。种皮表皮细胞淡棕色至棕色。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寒喘嗽,肠燥便秘。
-
反胃
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痰浊阻滞:反胃·痰浊阻滞证(stomachreflux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以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痰涎水饮,眩晕,心下悸,苔白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反胃证候。
-
小米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胃、大肠经。功能主治:主治胃气不和,夜不得眠,胃弱久泻。3.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5.中医认为小米粥表面漂浮的一层“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可以代替参汤;(陈粟米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
-
便血·脾胃虚寒证
定义:便血·脾胃虚寒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畏寒肢冷,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针灸治疗: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
-
代温炙膏
代温炙膏说明书:药品名称:代温炙膏分类:神经系统药物中成药其他剂型:每贴4cm×4cm。代温炙膏的药理作用:肉桂、辣椒、生姜、肉桂油。代温炙膏的适应证:用于风寒阻络所致腰背、四肢关节冷痛及风寒内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虚寒泄泻,慢性虚寒型胃肠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症候者。注意事项:皮肤破伤处不宜使用。
-
五痿
概述:五痿(fiveflaccidity)是指肝痿、心痿、脾痿、肺痿、肾痿的合称。是指以肢体筋急拘挛,渐至痿弱不能运动,伴口苦,爪枯等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又:“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
肝劳
因劳损伤肝引起的虚损之症。《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太平圣惠方·治肝劳诸方》分为虚热、虚寒两种;肝劳虚热,其证两目赤涩,烦闷宛转,热气壅滞,胸里炎炎,治宜泻肝除热,用柴胡散。参见虚劳、五劳条。《金匮翼·风劳》:“风劳之证,…
-
荣宫种子汤
组成:鹿角霜10g,仙灵脾10g,紫石英(先煎)15g,大熟地20g,枸杞子15g,菟丝子20g,炙黄芪10g,全当归10g,路路通10g,九节菖蒲6g,鸡血藤20g。方中仙灵脾、鹿角霜、紫石英温肾壮督暖宫,大熟地滋肾阴,枸杞子、菟丝子平补肾气,黄芪、当归补气生血,路路通、九节菖蒲、鸡血藤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
肾胀
肾胀证名。胀病之一。由下焦虚寒所致。《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医醇剩义·胀》:“肾本属水,寒气乘之,…故腹满引背,时形困苦,腰髀痛则下元虚寒,营血不能流灌也。当温肾祛寒,温泉汤主之。”
-
黄耆煎散
处方:熟地5两,人参1两半,黄耆3两(蜜炙),鳖甲3两(醋炒),当归3两,茯苓1两半,白芍1两半(酒炒),麦冬3两(去心),桂心1两半。各家论述:熟地补阴滋血以资血室,人参补气状元以壮气海,黄耆补气益卫,当归养血益营,鳖甲滋肝肾以散结,麦冬润肺燥以生津,白芍敛阴和血脉,桂心温经散寒邪,白茯苓清治节以和中也。
-
续断汤
《圣济总录》卷十:方名:续断汤组成:续断2两,杜仲2两(去粗皮,锉,炒),桂2两(去粗皮),防风2两(去叉),牛膝2两(酒浸,切,焙),细辛2两(去苗叶),白茯苓2两(去黑皮),人参2两,当归2两(切,焙),白芍药2两,独活3两(去芦头),芎3两,秦艽3两(去苗土),生干地黄3两(焙),甘草(炙)3两。
-
阳起石丸
《严氏济生方》卷七方之阳起石丸:组成:阳起石(火煅红,研极细)1两,鹿茸(酒蒸,焙)1两,韭子(炒)1两,菟丝子(水淘净,酒浸,蒸,焙,别研细末)1两,天雄(炮,去皮)1两,肉苁蓉(酒浸)1两,覆盆子(酒浸)半两,石斛(去根)半两,桑寄生半两,沉香(别研)半两,原蚕蛾(酒炙)半两,五味子半两。
-
六泻
概述:六泻为病证名。指脾泻、胃泻、肠泻、洞泻、瘕泻、食积泻六种泄泻的总称。《难经·五十七难》:“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用白术芍药汤、扶脾散。《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伤食作泻即胃泻。”《医林绳墨·泄泻》:“瘕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动于火也。即伤食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