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炷
艾炷(moxacone)是由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艾灸疗法
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
艾炷灸
概述:艾炷灸(moxa-conemoxibustion)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的灸法。艾柱艾柱灸的分类:临床上,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又称着肤灸、着肉灸、明灸。常用的隔物灸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
-
眩晕
如兼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或无苔,则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宜用育阴潜阳法,可用大定风珠。肝俞潜降肝阳。痰湿中阻型眩晕的针灸治疗:方一:治法:运脾和中,除湿涤痰处方:头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方义: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为治目眩要穴,内关宽胸止呕,中脘和中,丰隆降逆祛痰;
-
眩晕病
如兼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细数,舌质红,苔薄或无苔,则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宜用育阴潜阳法,可用大定风珠。肝俞潜降肝阳。痰湿中阻型眩晕的针灸治疗:方一:治法:运脾和中,除湿涤痰处方:头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方义:头维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为治目眩要穴,内关宽胸止呕,中脘和中,丰隆降逆祛痰;
-
艾灸
概述:艾灸(moxa-woolmoxibustion)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艾灸的分类:因艾绒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灸器灸等。临床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久病体质虚弱,艾炷宜小,壮数宜少。见清·雷少逸《灸法秘传》。详见温灸器灸条。
-
灸术
方法:1.艾炷灸:(1)直接灸:先将施灸部位的皮肤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置其上点燃,当艾炷燃剩2/5~3.温针灸:毫针刺入腧穴留针时,取约2cm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或在针柄上裹捏如枣大的纯净细软的艾绒团,距离皮肤2~注意事项:1.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曲泽、委中等穴禁灸或慎灸。
-
化脓灸
概述:瘢痕灸(scarringmoxibustion)为灸法之一。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古人重视灸后调养,《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要求灸后宜静卧,不可立即进食、饮茶,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生冷瓜果、受热、冒寒,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
肱骨外上髁炎
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将此生姜片放在肱骨外上髁的痛点处,上面放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可用镊子将生姜片提起,稍等几秒钟再灸。也可将前臂旋前位,放置桌上,肘下垫物,医者用拇指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腕长、短伸肌,反复数次,弹拨范围可上下移动。
-
肘部发炎
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将此生姜片放在肱骨外上髁的痛点处,上面放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可用镊子将生姜片提起,稍等几秒钟再灸。也可将前臂旋前位,放置桌上,肘下垫物,医者用拇指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腕长、短伸肌,反复数次,弹拨范围可上下移动。
-
网球员肘病
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将此生姜片放在肱骨外上髁的痛点处,上面放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可用镊子将生姜片提起,稍等几秒钟再灸。也可将前臂旋前位,放置桌上,肘下垫物,医者用拇指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腕长、短伸肌,反复数次,弹拨范围可上下移动。
-
网球手肘
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将此生姜片放在肱骨外上髁的痛点处,上面放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可用镊子将生姜片提起,稍等几秒钟再灸。也可将前臂旋前位,放置桌上,肘下垫物,医者用拇指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腕长、短伸肌,反复数次,弹拨范围可上下移动。
-
桡肱骨粘液囊炎
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将此生姜片放在肱骨外上髁的痛点处,上面放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可用镊子将生姜片提起,稍等几秒钟再灸。也可将前臂旋前位,放置桌上,肘下垫物,医者用拇指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腕长、短伸肌,反复数次,弹拨范围可上下移动。
-
网球肘
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将此生姜片放在肱骨外上髁的痛点处,上面放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可用镊子将生姜片提起,稍等几秒钟再灸。也可将前臂旋前位,放置桌上,肘下垫物,医者用拇指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腕长、短伸肌,反复数次,弹拨范围可上下移动。
-
桡侧伸腕肌肌腱损伤
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将此生姜片放在肱骨外上髁的痛点处,上面放置大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难忍时,可用镊子将生姜片提起,稍等几秒钟再灸。也可将前臂旋前位,放置桌上,肘下垫物,医者用拇指向外方紧推邻近桡侧腕长、短伸肌,反复数次,弹拨范围可上下移动。
-
着肤灸
概述:着肤灸(directmoxibustion)又称直接灸、称着肉灸。着肤灸为古代最通行的灸法。着肤灸的分类:根据灸量的大小及机体反应的不同,着肤灸可分为化脓灸(瘢痕灸)和非化脓灸(非瘢痕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壮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如大壮灸,即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小壮灸即指用较小的艾炷施灸。持针坚定有力:壮指持针坚定有力。《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壮水之水,以制阳光。”
-
灸量
灸量为施灸的剂量。艾炷灸通常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计算灸量。中炷为大炷的一半,大约如枣核大,小炷如麦粒大,燃烧1个艾炷为1壮。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四肢末端皮薄多筋,宜小宜少。沉寒痼冷,阳气欲脱,必须大炷多壮;风寒感冒,痈疽痹痛,灸量不宜过度。艾条灸以燃烧艾条的长度和时间计算灸量。
-
间接灸
概述:间接灸(indirectmoxibustion)又称隔物灸(sandwichedmoxibustion)。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基于姜的性味特点,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痛、疝气、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隔物灸
概述:隔物灸(sandwichedmoxibustion)又称间接灸(indirectmoxibustion)。隔姜灸的功效及适应症:基于姜的性味特点,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痛、疝气、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艾丸
艾丸指以艾绒团聚做成的丸状物,可供灸用,与艾炷似。《肘后备急方》治卒得惊邪恍惚方:“令艾丸在穴上各七壮。”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艾团
艾团即艾炷。《银海精微》:“其夹肉处用小艾团三个,不可多灸。”艾炷是指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炷
炷亦作疰,即艾炷。艾灸的计量单位。《外台秘要》:“宜灸膝眼七炷。”艾炷是以艾绒搓捏成的圆锥状物称之。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间隔灸
概述:间隔灸为灸法之一。常用的隔物灸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基于姜的性味特点,本法多用于治疗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泄泻、疝气、遗精、风寒湿痹等。这是根据神阙穴局部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使用价值颇高,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
-
直接灸
直接灸为艾炷灸法的一种。又称着肤灸、着肉灸、明灸。施灸时,先在皮肤上粘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汁等物,上置艾炷点燃;待烧近皮肤时,可用双手轻轻拍击或抚摸穴位周围,以减轻疼痛,一般每穴灸3~如不等艾炷烧及皮肤,在病人觉烫时即将艾火除去,另换艾炷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则属温热灸的一种,称为非化脓灸。
-
麦粒灸疗法
麦粒灸疗法是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本法属于灸法中的直接灸,但为非化脓灸,不会引起疤痕或因疤痕灸所致的化脓性感染。因其艾炷小,灼痛时间极短,约20秒钟左右,病人容易接受。7炷,灸后不用膏药敷贴。运用麦粒灸法治病效果显著,尤其对皮肤疣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内耳眩晕灸治法
内耳眩晕灸治法为内耳眩晕治疗方法之一。穴位取准后,用龙胆紫标记,并将穴位处头发从根部剪去,以利于施灸。所用艾炷视病情而定,大炷如黄豆,中炷如绿豆,小炷如麦粒。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百会穴上,从炷顶点燃灼烧至无烟为止。用厚纸片将艾炷压熄,压的力量从轻到重,患者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服感觉。
-
神经衰弱
西医: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系统活动过度紧张,脑力劳动的时间过长,不注意劳逸结合等。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刺法:先让病人取坐位,针刺风府、风池,深约1寸,用提插捻转手法约1分钟后取针。
-
落枕
方一:选穴:落枕穴、阿是穴、后溪、悬钟、大杼。气滞血瘀:症状:症状反复发作,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部位固定,转动不利,肌肉痉挛酸胀,多在劳累、睡眠姿势不当后发作,舌暗,可见瘀点,苔白,脉弦涩。俯掌,于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凹陷处取穴。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掌背动脉分布。一般直刺0.3~
-
温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偏瘫
内囊性偏瘫: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2)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钱某,男,65岁。
-
发疱疗法
《中医药名词(2004)》·发疱疗法:发疱疗法为治法。《中医大辞典》·发泡疗法:发疱疗法即发泡灸,包括化脓灸和药物发泡灸。又称药物敷贴疗法,药物发泡疗法、天灸。哮喘,敷贴膻中、大椎、肺俞;扁桃体炎,敷贴合谷、鱼际;滞产,敷贴涌泉等。常用的药物发泡灸有毛茛灸、斑蟊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
温和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悬起灸
概述:悬起灸(overskinmoxibustionsuspension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悬起灸的分类: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温和灸的适应证:温和灸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般灸法适应证。
-
非化脓灸
概述:非瘢痕灸(non-scarring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瘢痕灸与瘢痕灸相对,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属直接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蒜钱灸
蒜钱灸即隔蒜灸。因将大蒜切片如钱,上置艾炷施灸,故名。参见隔蒜灸: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首见于《肘后方》。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2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因为大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本法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蛇虫咬伤等。
-
非瘢痕灸
概述:非瘢痕灸(non-scarring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瘢痕灸与瘢痕灸相对,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属直接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无瘢痕灸
概述:非瘢痕灸(non-scarringmoxibustion)又称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瘢痕灸与瘢痕灸相对,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不留瘢痕的直接灸法。属直接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艾灸补泻
艾灸补泻是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跟痛症
概述:跟痛症(heelpain)为病名。主要包括跟骨结节骨刺、跟部滑囊炎、跟下脂肪纤维垫炎等。大多数为慢性起病,常同时有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2.跟骨侧位X线片可能有骨刺。跟下疼痛、肿胀、压痛浅在。治疗原则:本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疗效较佳。待艾炷燃至将尽而足跟灼痛时,用姜片摩擦患部。
-
挑灸
挑灸指以挑刺和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2个阿是穴,用2%普鲁卡因(先皮试)局部麻醉,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周围白色纤维组织,继将底径0.4~0.7厘米艾炷置于阿是穴(挑针孔)上施灸。出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
-
火补火泻
艾灸补泻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麦粒灸
麦粒灸(moxibustionwithseed-sizedmoxacone)为灸法术语。是指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即小炷灸。因所制艾炷大小如麦粒而名。一般用于直接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
温针疗法
概述:温针疗法又称“温针灸”、“针柄灸”、“烧针尾”、“传热灸”,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捻捏艾绒或套置一段1~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膈、肩内陵,膝部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踝部取丘墟、昆仑、商丘、解溪等。此外,可循经加取曲池、外关、天宗、阴陵泉、阴市、太溪、三阴交等穴。
-
发泡灸
概述:发泡灸:1.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使局部皮肤发泡;参见敷药发泡法:敷药发泡法为灸法的一种。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无热灸。其法用大蒜、毛茛、天南星、蓖麻子、威灵仙等捣成糊状外敷。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气海、肾俞等。滞产可敷涌泉等。间隔灸时可用中等艾炷,灸至局部出现明显红晕为止。
-
横三间寸
横三间寸为灸法用语。出《备急千金要方·灸例》。意指艾炷底面的直径以0.3寸宽度为准,三个艾炷并列,加上中间的间隙,两端间的距离共1寸。临床多用于化脓灸。
-
大壮灸
大壮灸即大炷灸。参见“大炷灸”:大炷灸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千金·灸例》:“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即指艾炷最小要有三分直径大。古代多用于化脓灸法,现代多用于间接灸。
-
酒醋法
^^王孟英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记述了“风寒入脑,久患头痛,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痛,或寒湿久痹,四肢痰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以及用醋淋洗“治烫火伤”等。功能清热燥湿。虱病止痒酊(《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回乳胆星回乳方(《内病外治》)胆南星lOg。
-
隔蒜灸
概述: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3mm厚的鲜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或穴位上,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上施灸。因为大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本法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牛角炷
牛角炷指艾炷状如牛角者。《针灸集成》:“小儿初产七日内,脐中胞系自枯自落。其日即以熟艾形如牛角,内空,灸脐中七壮,其艾炷每以火至半即去,永无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