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獵蝽皮炎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uī liè chūn pí yán

3 疾病概述

該蟲北方少見,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都有發現,尤其是兩廣、福建、海南、臺灣等省多見。該蟲不僅是叮咬皮膚引起皮膚炎症反應,而又是傳播美洲錐蟲病中間宿主。椎獵蝽屬半翅目、獵蝽科。蝽類昆蟲俗稱“椿象”,種類繁多,大多數以吸吮植物葉汁爲食,少數可有捕食性和吸血性,如紅帶椎蝽、廣椎獵蝽等常能侵入室內吸吮人血,因此廣東地區羣衆稱之“木蝨王(即臭蟲王)”,亦有稱“吻面蟲”。椎獵蝽咬人吸血時喜歡選擇面部,尤其是眼瞼面頰口角口脣,故有“吻面蟲”之稱,但也常見於下肢、上肢、背部等處。每次吸血時間數分鐘至半小時,一般吸血時不發生疼痛,因此常不被注意,但亦有報告在吸血時部分病人感皮膚疼痛,吸血後不久局部皮膚出現綠豆大至黃豆大之丘疹或紅斑,中央有針頭大的刺點或瘀點,隨後局部皮膚腫脹,部分病人感刺癢、疼痛灼熱感,出現大片風團血管性水腫發熱胸悶頭暈噁心腹痛呼吸困難等全身症狀,個別病人可出現過敏性休克,但亦有被叮咬的患者皮膚出現輕微紅斑,皮膚症狀可持續4~5d逐漸消退

4 疾病描述

該蟲北方少見,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都有發現,尤其是兩廣、福建、海南、臺灣等省多見。該蟲不僅是叮咬皮膚引起皮膚炎症反應,而又是傳播美洲錐蟲病中間宿主

5 症狀體徵

椎獵蝽咬人吸血時喜歡選擇面部,尤其是眼瞼面頰口角口脣,故有“吻面蟲”之稱,但也常見於下肢、上肢、背部等處。每次吸血時間數分鐘至半小時,一般吸血時不發生疼痛,因此常不被注意,但亦有報告在吸血時部分病人感皮膚疼痛,吸血後不久局部皮膚出現綠豆大至黃豆大之丘疹或紅斑,中央有針頭大的刺點或瘀點,隨後局部皮膚腫脹,部分病人感刺癢、疼痛灼熱感,出現大片風團血管性水腫發熱胸悶頭暈噁心腹痛呼吸困難等全身症狀,個別病人可出現過敏性休克,但亦有被叮咬的患者皮膚出現輕微紅斑,皮膚症狀可持續4~5d逐漸消退

6 疾病病因

椎獵蝽屬半翅目、獵蝽科。蝽類昆蟲俗稱“椿象”,種類繁多,大多數以吸吮植物葉汁爲食,少數可有捕食性和吸血性,如紅帶椎蝽、廣椎獵蝽等常能侵入室內吸吮人血,因此廣東地區羣衆稱之“木蝨王(即臭蟲王)”,亦有稱“吻面蟲”。

7 病理生理

該蟲的生活史分卵、稚蟲(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具有刺吸型口器,稚蟲和成蟲都能爬行,均吸血,成蟲還能飛行,夏季活躍,白天多藏於室內洞隙中,晚上乘人睡覺時刺吮人血,在居民室內常見成羣的成蟲飛舞。椎蝽以銳利的喙刺入人體皮膚,不僅可傳播疾病,而在吸血的同時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蛋白質、多種酶及使血管擴張的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等多種活性介質,引起機體的局部及全身變態反應

8 診斷檢查

在流行區根據蟲咬的病史、部位、皮疹中央有蟲咬的刺點等特點及患者帶來的昆蟲鑑定,一般不難診斷。但要和其它昆蟲叮咬引起的皮炎相鑑別,主要是依據昆蟲的鑑定

9 治療方案

傷口局部可塗氨水及1:5000高錳酸鉀溶液外洗。亦可用季德勝蛇藥研粉水調外塗,可止痛消腫。瘙癢明顯者可搽1%酚或薄荷爐甘石洗劑,有全身症狀者酌情使用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

10 預後及預防

在該蟲盛發季節,室內的牆壁、地面縫隙可噴灑0.5%敵敵畏以殺死藏在洞隙內的成蟲幼蟲和蟲卵。居室要安裝紗門紗窗,睡覺時要掛蚊帳,以防稚蟲成蟲叮咬吸血。不可用手直接捕捉該蟲或用手拍打正在叮咬的昆蟲,以防蟲喙刺折斷在皮膚或防止蟲體內容物沾染皮膚引起過敏反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