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壕熱

感染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hàn háo rè

2 英文參考

trench fever

3 註解

4 疾病別名

五日熱,脛骨熱,華倫熱,馬斯熱,five day fever,shin-bone fever,

5 疾病代碼

ICD:A79.0

6 疾病分類

感染

7 疾病概述

戰壕熱(trench fever)又稱五日熱(five day fever)或脛骨熱(shin-bonefever),是由五日熱類立克次體(Rochalimaea quintana)通過人蝨媒介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冬春兩季發病較多。

症狀:起病急驟,發熱至38.5~40℃,頭痛劇烈,眩暈骨骼及全身性肌痛,尤以脛骨痛爲特殊。腹痛闌尾炎,頸痛如腦膜炎疼痛可持續2~3 天。

8 疾病描述

戰壕熱(trench fever)又稱五日熱(five day fever)或脛骨熱(shin-bonefever),是由五日熱類立克次體(Rochalimaea quintana)通過人蝨媒介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牀以間歇熱型及頭部、關節骨骼肌肉等的劇痛爲特徵。

9 症狀體徵

1.潛伏期 9~30 天。

2.症狀和體徵 起病急驟,發熱至38.5~40℃,頭痛劇烈,眩暈骨骼及全身性肌痛,尤以脛骨痛爲特殊。腹痛闌尾炎,頸痛如腦膜炎疼痛可持續2~3 天。大多數患者可在第2~3 病日出現稀疏的淡紅色斑丘疹,多發部位在胸、背和腹部,數日後消退體溫多於第5~7 病日恢復正常,也可持續數週。約半數患者開始僅發熱1~5 天,經4~5 天無熱期後,再次發熱,如此間歇反覆多次發作可達3~8 次。肝、脾均有輕度腫大。

10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原體爲五日熱類立克次體,可在沒有活細胞的人工培養基上和人蝨腸道細胞生長增殖。此種病原體對外界抵抗力較強。60℃溼熱條件下30min仍可存活,即使在乾燥環境病原體在蝨糞中數月仍有傳染性。

11 病理生理

有皮疹病變,呈現非特異性末梢血炎症。小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血管內膜結構正常,也無血管栓塞現象。

12 診斷檢查

診斷:在戰亂或發生災害的年月裏,因公共衛生設施遭到破壞或個人健康狀況惡化,加上人蝨猖獗,致使本病流行。根據流行病學和臨牀所見可作出診斷。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波動大,可在(4~27)×109/L(4000~27000/mm3)之間,偶見蛋白尿。類立克次體血癥持續時間長,在血、尿和痰中均可查出本病立克次體。可用患者血液感染蝨子或在10%新鮮脫纖維的馬血清瓊脂中培養,找到或分離出類立克次體可確診。利用被動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血清方法檢測特異抗體亦大有助於診斷;起病後數週一般即可出現抗體,有時抗體持續達數年之久。

13 鑑別診斷

本病須與流行性感冒登革熱斑疹傷寒傷寒迴歸熱鉤端螺旋體病以及瘧疾等鑑別。腹痛須與闌尾炎、頸痛須與腦膜炎相鑑別。

14 治療方案

四環素氯黴素療效均好,療程約需5~8 天。酌情給予對症治療

15 併發症

併發症少見。

16 預後及預防

預後:病程長約2~3 個月,個別遷延長達1~2 年,但能自愈。本病預後多良好。

預防:改善公共衛生設施。講究集體和個人衛生,滅蝨是切實可行的重要預防措施。

17 流行病學

本病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壕中發生廣泛流行。今證實在歐洲、非洲(突尼斯、布隆迪、埃塞俄比亞)、中南美洲(墨西哥、玻利維亞)等地人羣中亦有特異抗體分佈。人是本病原體的惟一已知貯存宿主,人蝨是在人羣中傳播本病的主要媒介,但病原體不能經蝨卵垂直傳遞傳播途徑是含病原體的蝨糞經由蝨叮咬造成的皮膚抓痕或破損處,或經眼結合膜侵入而致人體感染。冬春兩季發病較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