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

神經內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uán fā xìng zhōng shū shén jīng xì tǒng xuè guǎn yán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中樞神經系統肉芽腫性血管炎,孤立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granulomatous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solated angiitis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4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5 疾病概述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又稱爲中樞神經系統肉芽腫性血管炎,或孤立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平均發病年齡在40 多歲(3~74 歲),男女均可發病,男性略多。

最常見的症狀頭痛,約80%的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與體徵,可表現爲偏癱、下肢輕截癱四肢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抽搐等局竈性腦部損害症狀;也可表現爲精神症狀人格變化、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多竈性、瀰漫性損害的症狀。約1/3 的患者出現腦神經損害的症狀,常見面神經展神經損害,表現爲周圍性面癱眼球運動障礙等。少數患者可有脊髓損害的表現。

6 疾病描述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又稱爲中樞神經系統肉芽腫性血管炎(granulomatous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或孤立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isolated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於1959 年作爲一種獨立疾病首次見於文獻報告,這種血管炎沒有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炎和其他炎症表現,血管炎改變只侷限在中樞神經系統血管。在腦血管造影腦組織活檢技術被用於臨牀之前,由於本病臨牀特徵的缺乏和人們的忽視,死前的PACNS 臨牀診斷與報道極少見。實際上PACNS 在臨牀上並非少見。近年來,隨着腦血管造影和立體定向腦組織活檢技術的應用,以及臨牀醫生對PACNS 認識的提高,PACNS 的報道逐漸增多。

7 症狀體徵

1.PACNS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既往身體多健康。平均發病年齡在40 多歲(3~74 歲),男女均可發病,男性略多。約60%的患者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但有些患者可呈緩慢進展的智能衰退,以及局竈性神經損害的病程,在疾病的早期症狀可自行緩解。

2.最常見的症狀頭痛,據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約佔58%。約80%的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與體徵,可表現爲偏癱、下肢輕截癱四肢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抽搐等局竈性腦部損害症狀;也可表現爲精神症狀人格變化、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多竈性、瀰漫性損害的症狀。約1/3 的患者出現腦神經損害的症狀,常見面神經展神經損害,表現爲周圍性面癱眼球運動障礙等。

3.少數患者可有脊髓損害的表現。一般無發熱體重減輕、關節痛等全身性症狀,也無累及其他臟器的表現。

8 疾病病因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病因還不甚清楚。推測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文獻報道,在患有PACNS 的患者中,發現了與乙型肝炎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HIV 等有關的病毒感染血清檢查證據,這些證據支持病毒可能參與了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的發病。

9 病理生理

有報告推測病原體在PACNS 的發病中,可能通過3 個不同的途徑發生作用:①通過其直接的毒性影響或感染血管組織;②通過免疫機制;③通過上述兩方面的綜合作用

但PACNS 的血管損害的確切機制仍不甚清楚,並沒有直接證據支持免疫複合物的介導作用,推測可能是病原體直接影響血管組織,或更可能是病毒-血管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使之自身結構發生改變,從而繼發免疫破壞。臨牀觀察免疫抑制治療可改善PACNS 患者症狀與病程,也支持PACNS 的發病可能是一種免疫刺激機制。

主要病理改變:不同的PACNS 患者的病理改變有很大程度的差異。腦部的病理改變最多見是多發性的梗死竈或出血竈,偶爾可見到大面積梗死竈或出血竈,很少見到腦疝(鉤回或小腦扁桃體疝)的形成。腦與脊髓血管包括較大的顱內血管、頸內動脈椎動脈均可受累,但以軟腦膜無名血管最易受累。動脈受累較明顯,受累的血管出現節段性壞死或肉芽腫性血管炎血管呈明顯的炎症反應,主要累及血管的中層和外膜,常見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組織細胞漿細胞浸潤,偶爾可見到巨細胞(Langhans 巨細胞)爲主的浸潤。很少見到動脈周圍的炎性反應纖維壞死。一般不出現多核巨細胞浸潤

10 診斷檢查

診斷:

1.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PACNS)缺乏特徵性的臨牀表現,臨牀診斷PACNS 比較困難。但對具有頭痛癡呆精神狀態改變、局竈性神經損害的症狀與體徵、脊髓病及腦神經病表現的患者,而又無法用其他的疾病來解釋時,應高度懷疑PVCNS 的診斷。

2.腦血管造影及結合立體定向腦組織活檢對PACNS 的確診有決定性價值。

實驗室檢查

1.血、尿、便常規檢查多正常。

2.ESR 大多正常,少數可增快,無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證據。

3.腰穿CSF 檢查 80%的患者有異常,CSF 壓力正常,無色透明,細胞數可增高或正常,以淋巴細胞增多爲主,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略增高。

其他輔助檢查

1.腦電圖檢查 約81%的患者有異常,多呈非特異性的瀰漫性慢波。

2.腦CT 或MRI 檢查 不同患者的表現差異很大。多數顯示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缺血病竈或梗死竈。可呈不對稱性強化

3.腦血管造影 有一定的診斷價值,71%以上的患者有典型的血管多竈性損害的表現,血管粗細不均,可呈節段性的狹窄或擴張、血管阻塞及血管排空延遲等,似“臘腸”樣改變,提示腦部血管炎的存在。但不能明確是本病的血管炎,其他的腦部繼發性血管炎也可有類似的表現。有些可因受累的血管太小,腦血管造影可正常。

4.腦組織活檢 對腦部病竈的立體定向手術活檢,對PACNS 的診斷有決定性意義。活檢組織的病理可見軟腦膜血管有節段性壞死,或肉芽腫性血管炎血管壁有明顯的炎症表現,常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組織細胞漿細胞浸潤。爲了提高其診斷的準確率,建議活檢時同時取材皮質和軟腦膜

11 鑑別診斷

在高度懷疑PACNS 時,應與下列疾病鑑別,如系統性血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過敏性血管炎顳動脈炎白塞病結締組織病血管炎等)、感染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立克次體感染等)、腫瘤(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小細胞性肺癌、心房黏液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其他血管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結節病、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鐮刀樣細胞性貧血等)及其他(壞死性類肉瘤樣肉芽腫、變態反應性肉芽腫病淋巴瘤樣肉芽腫病等),因其影響CNS 的血管時,臨牀表現酷似於PACNS。

12 治療方案

1.目前對PACNS 尚無特效療法

2.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藥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控制病情發展。常用藥物潑尼松(潑的松)、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環磷酰胺、氮介類等。可以靜脈或口服給藥。藥物用量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可結合應用抗生素阿司匹林藥物

13 併發症

意識障礙精神狀態改變、智能障礙或甚至癡呆

14 預後及預防

預後:文獻報道,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PACNS)若不治療,其病死率相當高,可達90%以上,若單獨應用類固醇激素治療,其病死率較不治療者降低了約50%,如應用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藥聯合治療,則其病死率降低至10%以下。因此,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對PACNS 的預後非常重要。

預防: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PACNS)尚無較好預防措施,應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在緩解期,激素維持量要服用數月,可改善預後。

15 流行病學

目前國內尚未查到相關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PACNS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平均發病年齡在40 多歲(3~74 歲),男女均可發病,男性略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