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歸飲

溫補腎陽 補腎壯陽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òu guī yǐn

2 英文參考

yougui drink[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右歸飲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四首。其中,《景嶽全書新方八陣方爲常用方,組成爲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炒)二錢,山茱萸一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二錢,杜仲(姜制)二錢,肉桂一二錢,制附子一至三錢[1],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2],主治腎陽不足,氣怯神疲腹痛腰痠,肢冷,舌淡,脈沉細等症[2]

4 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之右歸飲

4.1 處方

熟地黃二錢至二兩,山茱萸一錢,炒山藥枸杞子杜仲(姜制)各二錢,炙甘草肉桂一至二錢,制附子一至三錢[2]

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 山藥6克(炒)山茱萸3克 枸杞6克 甘草3~6克(炙)杜仲6克(姜制)肉桂3~6克 制附子3~9克。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炒)二錢,山茱萸一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二錢,杜仲(姜制)二錢,肉桂一二錢,制附子一至三錢[2]

4.2 功能主治

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之右歸飲功能溫補腎陽[2]。主治腎陽不足,氣怯神疲腹痛腰痠,肢冷,舌淡,脈沉細等症[2]

功在溫補腎陽。主治腎陽不足,陽衰陰勝,腰膝瘦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咳喘泄瀉,脈弱;以及產婦虛火不歸元而發熱者。

4.3 用法用量

水煎,食遠服[2]

用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時溫服

水二盅,煎七分,空腹溫服[2]

4.4 運用

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暈、或虛狂、或短氣者,加人蔘白朮;火衰不能生土,爲嘔噦吞酸者,加炮姜二至三錢;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蔘肉豆蔻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五至七分;淋帶不止,加補骨脂一錢;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至三錢;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者,加澤瀉二錢,冷服[2]

4.5 方解

方用熟地黃爲君,甘溫滋腎以填精,此本陰陽互根,於陰中求陽之意;附子肉桂溫補腎陽而祛寒,山茱萸枸杞子肝血,助君藥以滋腎養肝,山藥甘草補中養脾,杜仲補肝腎、壯筋骨,以上諸藥共爲輔佐[2]

4.6 摘錄

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

5 類證治裁》卷二方之右歸飲

5.1 組成

人蔘白朮山藥枸杞子杜仲山茱萸炙甘草炮姜附子肉桂熟地黃[2]

5.2 用法用量

水煎[2]

5.3 功能主治

類證治裁》卷二方之右歸飲治病腎虛呃逆[2]

6 醫家心法》方之右歸飲

6.1 組成

熟地6兩6錢,山藥2兩2錢,山萸肉2兩2錢,菟絲2兩2錢,補骨脂1兩1錢,桂心1兩1錢,附子1兩1錢,甘草(炙)1兩1錢,北五味8錢8分。

6.2 功能主治

醫家心法》方之右歸飲主治命門虛寒腹痛泄瀉脹滿,陽萎精寒,不能生子,兩膝痠疼,腳軟無力,眼目昏花,八味丸治之不效者。

7 性病》方之右歸飲

7.1 組成

大熟地2兩,菟絲子3錢,上玉桂(研末,衝),生五味8分(搗碎),鹿茸2錢,鎖陽3錢,熟附片4錢,果杞3錢(酒炒),川椒7分(去閉口,炒),淮牛膝2錢,淮山藥5錢,固脂2錢(核桃肉拌炒)。

7.2 主治

性病》方之右歸飲主治命門火衰精氣虛寒陽物不舉,或下部極冷者。

7.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4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