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虛易實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兒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ì xū yì shí

2 英文參考

vulnerable to manifestation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易虛易實(vulnerable to manifestation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1])爲小兒病理特點之一[2]。是指小兒形氣未充,一旦患病,則邪氣易實、正氣易虛的病理特點[2]

4 病因病機

小兒在生理上既陽氣興旺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又稚陽稚陰臟腑嬌嫩,形氣未充[2]。所以感邪以後,邪氣容易蘊積氾濫,病勢囂張,出現實證熱證[2]

5 舉例

急驚風證,往往發病急暴,迅即壯熱抽搐邪熱盛實,肝風心火,交相煽動,實證熱證較爲明顯;但邪毒既盛,正氣易傷,如正不勝邪,或正氣內潰,亦可迅即轉爲面色蒼白四肢清冷,脈細無力等虛證寒證[2]

又如:嘔吐腹瀉證,當水谷邪氣壅滯腸胃初期,往往出現高熱,胸腹悶滿,嘔吐酸腐,泄瀉臭穢,小便黃赤量少,脣口乾渴,舌苔黃膩而濁,脈數滑有力,紋色紫滯等實證熱證;若吐瀉不止,脾胃之陰耗損,中氣虛弱,陰津陽氣同時衰竭,又可急劇出現神昏肢厥,脈微欲絕等虛證寒證現象[2]

如不及時回陽救逆以固其脫,則必變生倉卒[2]。一經陽回正復,邪正相爭又劇,往往實證熱證又現,這種邪正消長虛實寒熱轉化,在兒科臨牀上非常多見[2]

6 治療

以前醫家如錢乙王肯堂萬全等人,均指出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不可偏補偏消,藥品藥量均宜權衡適當,中病即止,不可過量,免傷正氣[2]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4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