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证
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实热证:实热证指邪热亢盛,内外俱实的病证。多因热邪入侵,里热炽盛,或痰瘀、宿食阻滞所致。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小陷胸汤等方。
-
八纲辨证
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
-
清热法
概述:清热法为治法,又称清法,也可简称为清。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清虚热法:用于治疗温病后期或肝肾阴血亏损所致的长期低热或骨蒸潮热之证。常用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白薇、生地、鳖甲等。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传中
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八纲证候
将临床表现按八纲辨证分析、判断、归类的八种证候,即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
-
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证为证候名。指寒证与热证错杂互见的证候。即寒证的表现与热证的表现同时互见,或上下寒热交错,或表里寒热交错等的证候。如《伤寒论》乌梅丸证即为治寒热夹杂者。《方函口诀》:“厥阴多寒热错杂之证。”除上下寒热交错之外,又有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等。详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条。
-
连翘饮
《类证活人书》卷二十:连翘饮:别名:连翘散(《斑论萃英》)、防风散(《普济方》卷三六九)、上清连翘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医学入门》卷八:组成:连翘1分,瞿麦1分,滑石1分,车前子1分,牛蒡子1分,赤芍1分,山栀仁半分,木通半分,蝉退半分,当归半分,防风半分,黄芩1分半,荆芥1分半,柴胡2分,甘草2分。
-
但欲寐
但欲寐为症状名,朦胧欲睡貌,少阴病主症之一。表证多眠者,何也?若直中多眠,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症,与表邪自是不同。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
清热剂
概述:清热剂(heat-clearingformula)是指以清热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暑、解毒、清虚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方剂的统称。由于里热病证有热在气分、血分之异,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脏腑偏胜之殊,故清热剂又可分为6类,即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若为虚热证,当以甘凉养阴之剂以清退其热。
-
咽喉病
亦有患体素虚,风寒邪毒侵犯,肺气不宣,寒邪结聚于咽,证见咽喉淡红,微肿,微痛,声嘶,全身表现为风寒表证。(2)咽喉肿胀,高肿或漫肿,色深红,疼痛较剧,发病迅速的,是肺胃热毒壅盛,火热上蒸,搏结于咽喉,故多属实热证。(3)久病而口气臭秽,多为肺肾亏耗,邪毒伤腐肌膜,或肿瘤溃烂所致。多属阴虚火旺。
-
吐酸病
热证:吐酸·热证(acidregurgitationwithheat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治疗吐酸寒证的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关于外感吐酸水:外感吐酸水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
-
热者寒之
治宜辛凉解表。里热证:里热证指邪热炽盛的里证。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热邪入里,皆为里热,其在太阴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
-
嗜睡
但欲寐为症状名,朦胧欲睡貌,少阴病主症之一。表证多眠者,何也?若直中多眠,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症,与表邪自是不同。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
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指疾病某阶段中表、里,寒、热,虚、实等性质相反的证候同时存在的情况。一般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二是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如表实寒里虚寒证;四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都相反,如表实寒里虚热证,此类证候少见。
-
吐酸
热证:吐酸·热证(acidregurgitationwithheatsyndrome)是指热邪犯胃,以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咽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酸证候。治疗吐酸寒证的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关于外感吐酸水:外感吐酸水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
-
复方地龙胶囊
复方地龙胶囊的主要成份:地龙、川芎、黄芪、牛膝。复方地龙胶囊的功能主治:化瘀通络,益气活血。复方地龙胶囊的适应证:1.用于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血瘀气虚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心悸气短、乏力、流涎自汗等。2.注意:不宜用于痰热证,火郁证,瘀热证等有热象者。
-
络刺
络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五脏热
即心热、肝热、脾热、肺热、肾热。“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五脏热之一。症见咳嗽,痰黄黏稠,或喘促,或咳吐脓血,胸痛,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
-
易虚易实
又稚阳稚阴,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如:呕吐腹泻证,当水谷邪气壅滞肠胃初期,往往出现高热,胸腹闷满,呕吐酸腐,泄泻臭秽,小便黄赤量少,唇口干渴,舌苔黄腻而浊,脉数滑有力,纹色紫滞等实证热证;若吐泻不止,脾胃之阴耗损,中气虚弱,阴津阳气同时衰竭,又可急剧出现神昏肢厥,脉微欲绝等虚证寒证现象。
-
胃热
概述:胃热:1.胃腑热证;2.经外奇穴名。为热邪犯胃,或过食煎炒炙焯以致胃中燥热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若胃热化火,则见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等。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出《新医疗法汇编》。一般直刺0.5~
-
五色痢
五色痢为病证名。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证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仲景所谓五液注下,脐筑揪痛,命将难全者是也。《痢证汇参》卷二:“痢有五色之辨,如下痢肠垢之属,无非气之所化也。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痢色纯白,姜苓术草汤、理中汤;
-
周楣声
周楣声为现代针灸学家。安徽天长县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安徽省灸法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灸绳》《针灸歌赋集锦》《针灸经典处方别裁》《针灸穴名释义》《黄庭经医疏》《金针梅花诗钞》《填海录》等。
-
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科学研究中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是科学研究从感性经验阶段向理性思维阶段的升华,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建立科学概念和理论离不开科学抽象,运用科学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也离不开科学抽象。在临床上对于一个具体病人,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辨为“寒证”或“热证”,也是一个抽象过程。
-
从阳化热
概述:从阳化热为病机,指指病邪入里,因阳盛体质而转化为热性病变。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从阳化热:从阳化热指外感表证传里转化为热证的病理变化。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热入里。
-
反治法
概述:反治法为治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上寒下热证
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
实热证
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寒邪入里化热;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
-
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刺热篇》:“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④脉躁,指脉搏急疾。《素问·奇病论》:“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卫生宝鉴·补遗》:“躁为躁愦,皆为热证。”
-
上热下寒证
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指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脉证相符为顺,预后较好;例如阳热证见浮数脉,虚弱证见细弱脉,属于顺证。若阳热证见沉细脉,虚弱证见洪大脉,为脉证相逆,说明表里正邪错综复杂,病情较重,属于逆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辨别疾病的本质,以确定脉证的从舍。
-
阳证
概述:阳证:1.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临床可见身热恶寒、心烦口渴、声高气粗、面红目赤、躁动不安甚或发狂、心烦不寐、咳嗽声重、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腹痛拒按、疮疡红肿痛热、舌红苔黄、脉洪滑实而数等。
-
丁甘仁
丁甘仁即丁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对外感热证颇有心得,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仲景方。平素善于运用和胃健脾、益气托毒以扶正祛邪。尤善于疗烂喉痧一症,以营卫气血辨证为纲,运用汗、吐、下、清,灵活机变,活人无数,并以其心得著成《喉痧证治概要》。近代名医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
胆热
胆热指胆的热证。主要表现为胸胁烦闷、口苦咽干、呕吐黄水、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寒热往来、黄疸等。治宜清泄少阳、通腑泄热。针灸常取阳陵泉、侠溪、足临泣、日月、太冲等。症见右胁或两胁疼痛、黄疸、尿短黄赤、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或头痛眩晕、易怒、耳聋、鼻流浊液,舌红苔黄,脉弦数。
-
从
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赤膜
概述:赤膜(redmembrane)为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赤膜的治疗:临床上宜审证求因,辩证用药。《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白睛红膜红伞纸者,此气滞血凝热证。”治宜行气活血清热,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见《神农本草经》卷二。是指从白睛或黑睛边缘起薄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的表现。
-
辨痰
系望诊内容之一。辨别痰的性状,作为辨证的参考。辨痰时要注意痰的颜色、形状、稀稠度、气味等。痰色白而清稀,多为寒证;痰色黄或白而粘稠者,多属热证。痰少极粘,难以排出者,多属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为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为热毒蕴肺,多是肺痈;痰中带血,多为肺络受伤等。
-
毛诃子
毛诃子药典标准:品名:毛诃子MaoheziTERMINALIAEBELLIRICAEFRUCTUS来源: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外果皮表皮细胞具非腺毛脱落的疤痕。(2)取本品(去核)粉末0.5g,加无水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甲醇5ml溶解,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用于各种热证,泻痢,黄水病,肝胆病,病后虚弱。
-
清降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ngJiangWan标准编号:WS3-B-3679-98处方:蚕砂大黄玄参皂角子赤芍麦冬连翘板蓝根地黄金银花白茅根牡丹皮青黛川贝母薄荷甘草制法: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混匀,过筛。性状:本品为深褐色的大蜜丸或小蜜丸;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用于肺胃蕴热证所致咽喉肿痛,发热烦躁,大便秘结。
-
肠驱蛔汤
处方:槟榔1两,使君子5钱,雷丸5钱,苦楝皮5钱,川朴3钱,大黄4钱。主胆道蛔虫病恢复期。用法用量:寒证,宜加附子、桂枝,以温中助阳;热证,宜加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黄芩、三颗针、虎杖,以清热利胆;大便秘结,加大黄、番泻叶,以软坚通便;呕吐,加旋复花、代赭石、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
加减升葛汤
处方:升麻4分,葛根1钱,大贝母3钱,元参3钱,连翘2钱,天花粉1钱5分,金银花5钱,甘草1钱,黄芩1钱,归尾3钱,石膏3钱,薄荷1钱,芦根5钱。功能主治:疮毒见阳明风热证候者。摘录:《治疔汇要》卷下
-
加减升麻葛根汤
川升麻1.5克生甘草1.5克连翘壳6克炙僵蚕9克粉葛根4.5克苦桔梗3克金银花9克干荷叶1角薄荷叶2.4克京赤芍6克净蝉衣2.4克陈莱菔9克功能主治:《喉痧症治概要》方之加减升麻葛根汤主治痧麻虽布,而头面鼻独无,身热泄泻,咽痛不腐者。功能主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方之加减升麻葛根汤功在解表透疹,清阳明里热。
-
参耆乌梅四物汤
处方:白芍3钱(醋炒),熟地5钱,乌梅3个,党参3钱,炙耆3钱,当归身5钱(炒)。功能主治:妇人血虚经乱,兼气虚者。或脾不能统,肝不能藏,年届五旬,经脉已断,血热妄溢,经脉复行。用法用量:水煎服。热证,加丹皮,地骨皮各3钱;寒证,加桂心、附片各1钱。摘录:《医门八法》卷四
-
生姜竹茹汤
《普济方》卷一九○引《指南方》:组成:竹茹1两半,甘草1两半,川芎1两半,黄芩1两半,当归1两半,白术1两,芍药1两,官桂1两,人参1两。主治:呕血。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中暑,不即治之,变生热证,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昏重痛,恶见日光,遇凉稍清,起居如故。
-
枳壳锉散
《直指》卷十七:方名:枳壳锉散组成:厚朴(制)半两,枳壳(制)半两,北桔梗半两,甘草(炙)1分,大黄(蒸)1分。主治:热证胀满。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5片,大枣2个,乌梅1个,煎服。制备方法:上锉。
-
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加芍药一倍汤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加芍药一倍汤组成:小续命汤去附子,减桂1半,加芍药1倍。主治:脚气热证多者。
-
质势
质势指病理体质中先病而存在的倾向性。病理体质者在没有明显疾病的情况下,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和正常质者不同,已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发病倾向性。如素体脾虚湿盛之人,容易感受外湿而发生湿痹病,“由内湿而招致外湿”;素体阳虚之人,有发生寒证的内在倾向,如受风寒之邪侵袭,则形成寒证;
-
热证模型
热证模型是模拟和复制中医热证的临床症候或病理特征的动物模型。如北京医学院用体重170g~2l0g的雌性大白鼠,以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等温热药制成100%水煎剂灌胃,每次2ml,每日2次。主要生物学特性是心率加快,饮水量增多,尿内儿茶酚胺及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