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陰莖下曲矯正術用於尿道下裂的治療。 尿道下裂是小兒泌尿生殖系統較多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圖12.23.3.3-0-1)。在胚胎第5周時,泄殖腔窩前邊兩側的組織向前生長,產生兩個生殖結節,生殖結節迅速長大,尿生殖竇隨之伸長,在生殖結節的腹側形成一條縱長的溝槽,即尿道溝,它隨胎兒發育從後向前閉合成爲尿道。發育過程中遇有障礙,尿道溝不能完全閉合到陰莖頭的尖部,則造成部分裂開,形成尿道下裂。
病兒陰莖頭常扁平或呈新月狀,陰莖腹側的包皮往往缺損,或包皮如頭巾狀皺褶於陰莖背側。按照畸形輕重,可分爲:陰莖頭型、陰莖型、陰莖陰囊型、陰囊型、會陰型,陰莖頭型和陰莖型的尿道開口靠前者,一般不妨礙排尿和生殖功能。尿道開口於陰莖幹後部,或位於陰囊、會陰者,由於尿道海綿體的纖維性變,形成一條纖維束帶,造成陰莖向腹側彎曲畸形,病兒須坐位或蹲位排尿。纖維索帶影響陰莖正常發育。陰囊型和會陰型常因陰莖海綿體發育不全,使陰莖異常短小形似陰蒂,尿道外口在肛門前形似漏斗而敞開酷似陰道口。陰囊分裂成兩瓣,此型往往合併睾丸未降或發育不全,陰囊癟小如陰脣,常被誤認爲女性,這種情況屬假兩性畸形(圖12.23.3.3-0-2)。
11 手術步驟
1.鬆解陰莖 於陰莖頭縫一針雙絲線,作術中及術後牽引陰莖之用。沿冠狀溝做環形切口,並在陰莖腹側做一平行切口,直至尿道外口旁,在尿道口上方另做一倒“V”形切口,後者與尿道口相距0.3cm(圖12.23.3.3-1)。
2.切除平行切口間的皮膚,用尖刀或剪刀逐層將冠狀溝至尿道口間的纖維索帶全部清除,直至兩陰莖海綿體白膜間的溝槽完全顯露爲止。在分離時,要沿陰莖筋膜與陰莖白膜之間用蚊式鉗向上、向中線分離出索條或片狀纖維組織(圖12.23.3.3-2)。
3.切除纖維束帶 切斷纖維束帶後,使陰莖前段鬆解,然後繼續向尿道口方向遊離,纖維索條在此部位向兩側伸延,分離此筋膜,並於尿道口兩側將攣縮的陰莖筋膜剪開(圖12.23.3.3-3A、B),以解除對陰莖的牽拉,將末端尿道遊離1~2cm,以鬆解退縮於尿道口近側的陰莖海綿體。如合併尿道外口狹窄或尿道末端缺乏海綿體組織時,應將尿道外口縱行剪開,以利於Ⅱ期尿道成形。
在分離過程中,陰莖創面往往出現滲血,一般不須結紮止血,僅用紗布壓迫片刻即可止血。切破的白膜或較大的出血點可用絲線縫扎。片狀出血可應用氬氣電刀電凝止血,尿道外口處的尿道海綿體斷端出血可將其縫合於白膜上止血。
4.縫合皮瓣 按具體情況轉移包皮、陰莖或陰囊皮瓣以覆蓋創面。
(1)轉移包皮法:背側的包皮過多者,將冠狀溝切口延長以環形切開包皮,背側遊離時,須避免損傷白膜表面的陰莖背血管和神經。攤開包皮,做背側正中切開(圖12.23.3.3-4A),形成左右兩個包皮皮瓣。
將包皮皮瓣移向陰莖腹側以覆蓋創面,皮膚創緣用1-0絲線做垂直褥式縫合,靠近尿道口的數針縫線應穿過白膜,以消滅死腔。使用此種方法,傷口瘢痕比較整齊(圖12.23.3.3-4B、C)。
(2)交錯皮瓣法:當陰莖皮膚不夠充足時,特別是在陰囊型或會陰型尿道下裂病兒,可於矯正陰莖下曲後,按具體情況於陰莖及陰囊皮瓣創緣做2或3個側切口,形成2或3個三角形皮瓣,然後將皮瓣交錯縫合(圖12.23.3.3-4D~F)。
(3)轉移陰囊皮瓣法:會陰型尿道下裂病兒,如果陰莖皮膚不足,可借用陰囊皮膚。於尿道口遠側做一橫切口,將切口兩端向陰莖兩旁陰囊皮膚延長,形成長方形皮瓣(圖12.23.3.3-4G)。
當陰莖下曲矯正後,將兩側陰囊皮瓣於中線縫合,以覆蓋陰莖創面(圖12.23.3.3-4H)。
5.留置導尿管並用絲線固定。用數層紗布包裹陰莖,稍加壓力,用縫線固定敷料(圖12.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