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陰莖癌並不少見,在男性腫瘤發病率中佔有相當比例,陰莖癌的發病率,由於國家、地區、民族、宗族、衛生習慣等因素,很不一致。一般歐美國家發病率較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國發病率較高,而猶太民族及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國家,發病率很低。
4 診斷
典型的陰莖癌病人,通過臨牀檢查,診斷並不困難。但常因有包莖或未及時就醫,容易延誤診斷。如果在陰莖頭或包皮存在潰瘍或腫塊,經10天~14天抗生一紗治療無效,應懷疑陰莖癌。有些陰莖頭的腫塊或潰痛不能明確診斷時應行活體組織檢查。陰莖癌可出現腹股溝淋巴結轉移,可摸到表淺淋巴結腫大,因淋巴結炎的發病率甚高,所以需通過活體組織檢查或淋巴造影術方能確定。轉移癌淋巴結往往堅硬,固定,無壓痛,在原發病竈已經切除或經過抗生素治療仍不縮小,位於大隱靜脈進入股靜脈上內側的淋巴結腫大,多數是陰莖癌轉移的部位,應引起重視。
5 治療措施
(一)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病變是主要治療方法,如病變侷限在包皮,可作包皮環切術,有統計複發率可達半數左右。腫瘤侵犯陰莖頭,亦可作陰莖部分切除術,一般距腫瘤2釐米處切除即足,在切除時斷端冰凍檢查無腫瘤。由於陰莖癌擴散常爲栓子轉移不是一般腫瘤常有的淋巴管潛入周圍組織,所以絕大多數距腫瘤2cm局部切除後無局部復發。若無腹股溝淋巴結轉移,則術後70%~80%生存5年。如腫瘤較大,殘餘陰莖懸垂部極短不可能站立排尿,則行陰莖全切術尿道陰部造口術。近年報告應用Nd:RAG激光治療陰莖癌效果較好。
關於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的適應症已爭論多年。陰莖癌臨牀上未觸及腹股溝腫大者,發生淋巴結微病竈轉移者佔2%~5%,但亦有報告假陰性可達38%,陰莖癌轉移者佔20%~50%,目前不主張常規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因爲半數以上病人可能不存在轉移病竈,而清除手術所引起的皮膚壞死、感染、肺栓塞以及後期的下肢淋巴水腫相當常見,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如果臨牀上有可疑的轉移竈(即淋巴結增大者,可以取活檢,必要時行連續切片檢查,有轉移者行淋巴清除術。一般不主張常規兩側同時行淋巴結清除術。位於大隱靜脈和股靜脈連接處內側的淋巴結稱“前哨結”,如果轉移應行腹股溝深、淺淋巴結清除術,切除髂、腹股溝淋巴結。
(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有爭論的,有主張陰莖癌僅行放射治療,由於大量照射可引起尿道狹窄、尿瘻、陰莖壞死和水腫等併發症,應用受到限制。陰莖癌感染、壞死也可降低放療效果。早期陰莖癌可在博來黴素配合下行X線照射,效果良好。
(三)藥物治療 目前應用於陰莖癌的抗癌藥物有氟脲嘧啶、環磷酰胺等,但效果並不顯著,有應用博萊黴素取得良好效果,總劑量可達300mg。化學療法亦可配合手術和放射治療。
6 病因學
陰莖癌與包莖和包皮過長關係密切,包皮垢的長期刺激是主要病因,臨牀上所見病人中有半數左右有包莖。猶太民族新生兒即行包皮環切術,幾乎無發生陰莖癌者。伊斯蘭教民在兒童時期行包皮環切術,其陰莖癌發病率明顯低於其他民族,成人再行包皮環切術並不能降低陰莖癌的發病率。關於外傷,性病與陰莖癌發病的關係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