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分子式
C8H10;C6H5CH2CH3
10 分子量
10.16
18 危險性
易燃,與空氣混合能成爲爆炸性混合物;遇火種、高溫、強氧化劑有引起燃燒爆炸危險。
18.1 爆炸極限
1.0%~6.7%,
18.2 引燃溫度
432℃,
18.3 燃燒熱
4569kJ/mol
18.4 危險標記
7(易燃液體)
19 主要用途
用於有機合成和用作溶劑
20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
急性中毒:輕度中毒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步態蹣跚、輕度意識障礙及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狀。重者發生昏迷、抽搐、血壓下降及呼吸循環衰竭。可有肝損害。直接吸入本品液體可致化學性肺炎和肺水腫。
21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爲
毒性:屬低毒類。
急性毒性:LD503500mg/kg(大鼠經口);17800mg/kg(兔經皮)
致突變性:姊妹染色單體交換:人淋巴細胞10mmol/L。哺乳動物體細胞突變:小鼠淋巴細胞80mg/L。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濃度(TCL0):985ppm(7小時,孕1~19天),致胚胎毒性(如胚胎髮育遲緩)。家兔吸入最低中毒濃度(TCL0):99ppm(7小時,孕1~18天),影響每窩胎數。
吸入人體內的乙苯,約有40%~60%未經轉化即由呼氣排出體外,經腎排出的不到2%,約40%在體內被氧化,首先轉化爲苯乙醇,第二步轉化爲酚(主要是對乙基苯酚,小量鄰乙基苯酚)。所形成的乙基苯酚與硫酸根和葡萄糖醛酸結合後排出體外,小部分乙苯直接與谷胱甘肽結合生成苯基硫醚氨酸亦由尿排出,另一小部分被積蓄在體內含脂肪較多的組織內,以緩慢的速度同樣轉化爲上述代謝物而排出。所以一次性吸入或接觸乙苯後,大部分代謝物在2小時內被排出,少部分代謝物約在48小時後排出,反覆多次吸入時,則隨立腳點蓄積量的增加,排出的時間也就更長。
污染來源:乙苯主要用於生產苯乙烯,並廣泛用作化工原料和溶劑,使用乙苯的工廠是環境中乙苯的主要污染源。貯運過程中發生的翻車、容器破裂等意外事故,也會造成嚴重的乙苯污染。
殘留與蓄積:乙苯可以通過呼吸道被人體吸入,皮膚可吸收少量,經腸胃道雖可完成完全吸收,但實際意義不大。上面已經說過,乙苯50%以上仍由肺呼出,其餘可通過體內各組織系統被氧化後以代謝物的形式排出體外,在體內殘留和蓄積較少,時間也不長,一般情況嚇一次性接觸在兩天左右幾乎被全部排出體外。由於乙苯易溶於脂肪,而血液中脂肪會計師不高,所以高濃度乙苯進入血液後,極易接近或達到平衡狀態。乙苯在人體組織內的分佈情況是:若以血液中含量爲1,則骨髓爲18,腹腔脂肪中爲10,心臟爲15,腦組織內2.5,紅細胞中的乙苯濃度比血漿中的含量大2倍。由於乙苯在水溶液中揮發趨勢大,廢水的乙苯很快揮發到大氣中,因此在水體中殘留也較少,在空氣中的乙苯也會光解,故而生物富集量不多。
遷移轉化:乙苯通過石油精煉、煤焦油蒸餾等方法製得,主要用來脫氫製造苯乙烯,也是一種良好的溶劑,在化工生產中應用較爲廣泛。乙苯主要通過工業廢水和廢氣進入環境,在地表水體中的乙苯主要遷移過程是揮發和在空氣中的光解。也有可能包括生物降解和化學降解和遷移轉化過程。由於乙苯在水溶液中揮發趨勢大,廢水中的乙苯很快揮發至大氣中。在水體中的殘留也很少。乙苯是一種易燃易爆有機物,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和物。由於其蒸氣比空氣重,可沿地面擴散到相當距離外的火源點燃,並將火焰引回來。乙苯毒性較低,但對皮膚、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比甲苯強。吸入、食入或經皮膚吸收可引起中毒,出現頭痛、咳嗽、呼吸困難,神志不清、腹痛、視力模糊、肌肉抽搐或肢體痙攣等症狀,很快昏迷不醒,甚至死亡。大量乙苯泄漏進入水中時,由於比水輕,漂浮在水面。可造成魚類和水生生物死亡,被污染水體散發出異味。
危險特性: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與氧化劑接觸會猛烈反應。流速過快,容易產生和積聚靜電。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着回燃。
24 環境標準
25 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迅速用砂土、泥塊阻斷灑在地上的乙苯向四周擴散。築壩切斷被污染的水體的流動,或用圍欄限制水面乙苯的蔓延。配戴防毒面具、手套,將漏液收集在適當容器內封存,並用砂土或其它惰性材料吸附玩世不恭液,轉移到安全地帶。當乙苯灑到土壤中時,立即將被污染土壤收集起來,轉移到安全地帶。對污染地帶加強通風,蒸發殘液,排除乙苯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