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基本信息
《異食症診療規範(2020年版)》是《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20年11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945號)印發。
3 診療規範全文
3.1 (一)概述
異食症以持續性嗜食非食物和無營養的物質爲行爲特徵,可見於兒童的各個年齡段,以 5~10 歲的兒童最爲常見,青春期逐漸消失,少數成年期發病的報道。目前患病率尚不清楚。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有關感覺、消化、營養、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的因素都有涉及。一般預後良好。
3.2 (二)臨牀特徵
患者的臨牀表現爲進食一種或多種非營養性、非食用性的物質,攝入的典型物質通常基於年齡和易得性而變化,包括紙、肥皂、布、頭髮、繩子、羊毛、土壤、粉筆、滑石粉、油漆、口香糖、金屬、石子、木炭、煤、灰、黏土等。這種情況至少持續 1 個月並嚴重到需要臨牀關注,個體通常沒有對食物的厭惡。異食症可在其他方面發育正常的兒童中出現,也可見於孕期婦女,但更常見於智力障礙和廣泛性發育障礙的患兒中。
3.3 (三)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除典型的臨牀表現外,還須判斷患者的進食行爲與發育水平的關係,排除發育水平或文化特許的影響。如果症狀出現在其他精神障礙或軀體疾病、懷孕的背景下,則須在嚴重到需要額外的臨牀關注時才能做出異食症的診斷。鑑別診斷上需與做作性障礙和自傷自殘行爲鑑別。
3.4 (四)治療與管理
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性治療(包括改善環境,家庭指導、教育和訓練等)、病因治療(補鐵/補鋅)、行爲治療(正強化和負強化)、營養治療和併發症治療。雖預後良好,但因一些攝入的物質可能具有潛在的致命性,應高度重視和避免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