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綱

腧穴學 背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中醫學 鍼灸學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yáng gāng

2 英文參考

Yánggāng BLA8[中國鍼灸學詞典]

yánggā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48[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48[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陽綱
漢語拼音Yanggang
羅馬拼音Yangkang
美國英譯名Yang Principles
各國代號中國BL48
日本48
法國莫蘭特氏V43
富耶氏
德國B43
英國B43
美國BI48

陽綱經穴名(Yánggāng BLA8)[1][2]。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2][2]。陽爲陰之對,綱即統帥,此穴與膽俞平,膽爲甲木,統領陽氣,故名陽綱[2]陽綱穴主治膽、胃、胸、腹等疾患:如飲食不下,脘腹膜脹,黃疸消渴不嗜食身熱脅肋痛腸鳴泄瀉腹痛脅痛,脘腹脹痛,腸鳴泄瀉,現又多用陽綱穴治療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痙攣,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心內膜炎,肌內風溼病,蛔蟲腹痛等。

4 出處

鍼灸甲乙經》: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5 穴名

陽爲陰之對,綱即統帥,此穴與膽俞平,膽爲甲木,統領陽氣,故名陽綱[2]

陽,意指六腑。《黃帝內經靈樞·終始》:“五臟爲陰,六腑爲陽。”綱,有督統之義。本穴屬膀胱經,與膽俞平。膽爲中正之官,中正爲陽道之綱紀,肝爲將軍膽主決斷。肝膽依輔,陽綱之氣得以伸張矣。本穴適當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之上,《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而爲臟腑之統綱,故名陽綱[3]

6 所屬部位

背部[4]

7 陽綱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陽綱穴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5][5]

陽綱穴位脊柱區,第十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5]

一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鍼灸資生經》)[5]

陽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陽綱穴在背部的位置

陽綱穴的位置

陽綱穴在背部的位置

陽綱穴的位置

陽綱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陽綱穴的位置

陽綱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8 陽綱穴的取法

俯臥位,平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樞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陽綱穴位脊柱區,第十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5]

俯臥位,第10胸椎棘突下與肩胛骨內側緣之垂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下推3個椎體,其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交點即是陽綱[7]

9 陽綱穴位解剖

陽綱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分佈着第八、九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皮膚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重疊分佈。(參看膽俞穴)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7]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第11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胸背神經和第10、第11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胸背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第八、九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和肋間動、靜脈的後支[8]

10 陽綱穴的功效與作用

陽綱穴具有疏肝利膽健脾和中的功效。

陽綱穴有清膽胃、化溼熱的作用[8]

陽綱穴有疏清肝膽溼熱作用,治身熱消渴,食不下,小便澀,腸鳴目黃等症[8]

11 陽綱穴主治病

陽綱穴主治膽、胃、胸、腹等疾患:如飲食不下,脘腹膜脹,黃疸消渴不嗜食身熱脅肋痛腸鳴泄瀉腹痛脅痛,脘腹脹痛,腸鳴泄瀉,現又多用陽綱穴治療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痙攣,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心內膜炎,肌內風溼病,蛔蟲腹痛等。

陽綱穴主治膽、胃、胸、腹等疾患:如飲食不下、脘腹膜脹、黃疸消渴不嗜食身熱脅肋痛[8]

陽綱穴主治腸鳴泄瀉黃疸消渴腹痛[8]

陽綱穴主治腸鳴泄瀉腹痛黃疸脅痛消渴[8]

陽綱穴主治脘腹脹痛,腸鳴泄瀉,飲食不下,黃疸消渴,以及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8]

現又多用陽綱穴治療肝炎、膽囊炎胃炎胸膜炎等[8]

1.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痙攣,肝炎,膽囊炎

2. 其它:心內膜炎,肌內風溼病,蛔蟲腹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斜刺0.3~0.5寸[8]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8]

斜刺0.5~0.8寸[8],局部有酸脹感[8]

注意陽綱穴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12.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8]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特效按摩

經常用按摩槌敲打的方式刺激陽綱穴,可調理肝、膽、胃疾病引起的疼痛[8]

刮痧板從上向下刮拭陽綱穴,可治腸鳴腹痛腹瀉等胃腸疾病[8]

15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腸鳴泄注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身熱目黃

鍼灸甲乙經》: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鍼灸大成》:主腸鳴腹痛,飲食不下,小便赤澀腹脹身熱大便不節,泄痢赤黃,不嗜食,怠惰。

鍼灸資生經》:消渴身熱,面目黃不嗜食,怠惰。

1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9.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8.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2.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