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穴
取穴为针灸术语。用一定方法测定穴位。《普济方》:“若学人深明气血往来,取穴部分不差,补泻得宜,必无针运昏倒之疾。”
-
腧穴
有输注的含义;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如从针刺井穴引发肾经或膀胱经循经感传抵腹后所引起的尿液增多这一效应来说,既需借助腧穴针感感受器产生针感,又沿着两经循行路线进行传导,还在引起这一效应的同时伴有尿中cAMP即时性增加,可见三方因素都参与这一效应的形成活动。
-
阳白穴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阳白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穴位注射法
针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号,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四肢部每穴注射1~支气管哮喘:穴位注射定喘方(《穴位药物注射疗法》)胎盘组织液2ml,或黄芪注射液2ml,或当归注射液2ml。取穴:天突、定喘、肺俞和大椎、足三里、肾俞两组,前组用于发作期,后组用于缓解期。
-
带脉
带脉是指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约束冲任督三脉,横行腰腹,绕身一周。侧卧位,章门下1.8寸,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水平线交点处取穴;带脉穴为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带脉主之”,故主治带下、月经不调、经闭、阴挺。胁痛,腰痛,小腹痛,疝气。40mm,足临泣直刺20~
-
风池
风池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肌肉)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风池穴的取法: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
鹤顶
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鹤顶穴主治病证: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
神堂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神堂穴的配伍:神堂配内关、神门,有宁心神,调心气的作用,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正坐仰靠取穴。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
-
眼针法
丙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八区为下焦。血络延伸,甚至涉及黑睛或其他区,说明病证多有传变,或有合病、并病发生;取穴方法:(1)用点眼棒或三棱针针柄在所选经区的轻轻按压,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微痛、舒适等均为穴位反应,此时可稍用力按压,使皮肤出现凹痕,作为针刺的标志。
-
环跳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结果表明,针刺后7~
-
印堂穴
快速取穴: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印堂穴。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督脉所过。
-
印堂
快速取穴:两眉头连线中点处即是印堂穴。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督脉所过。
-
风市
次乃灸风市百壮。风市穴主治病证:风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肠冷痛,浑身瘙痒,厉风,疝气,遗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现代又用风市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炎,头痛,眩晕,耳鸣,荨麻疹等。
-
八邪
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主治病证: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
-
外丘
外丘穴主治胸胁、下肢等疾患:如头项强痛,胸胁支满,癫疾吐沫,肤痛,萎痹,寒湿脚气,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狂犬伤毒不出,现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疗胸膜炎,肠炎,腓肠肌痉挛,腓神经痛,癫痫,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等。即伏兔穴。
-
鬼眼
经穴别名·鬼眼:鬼眼为经穴别名,即隐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下肢麻痹等。腰眼穴主治腰痛;
-
乳中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同身寸
概述: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同身寸为腧穴的定位法。用骨度方法量取穴位则称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法)。现行骨度分寸,如下表: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部位度量法骨度(单位寸)附注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直寸12前发际不明者,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
-
八风
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又名八冲、阴独八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向上斜刺0.5~
-
指寸定位法
概述:指寸定位法又称指寸法。在具体取穴时,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对象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经穴的标准部位。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为3寸。
-
譩譆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譩譆,哀痛声,即噫嘻。
-
大都
主治腹胀,胃痛,胃炎,胃痉挛,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呕吐,脘腹胀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霍乱泻痢,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肿痛,足趾痛,小儿惊风,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等。
-
百虫窝
百虫窝穴穴位解剖:百虫窝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和大收肌。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膝上内侧动脉分布。现代又多用血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贫血、便血、尿血、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另据报道,针刺血海治疗带状疱疹、银屑病、白癜风等也有较好疗效。
-
梁丘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
-
膻中
仰卧取穴。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日月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足少阳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过季胁”,日月穴又为胆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主治肝胆、胃病。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
-
天冲
天冲穴主治头面,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鸣,龈肿,项强,癫疾,惊悸,善惊,头痛,牙龈肿痛,耳聋,癫痫,齿龈肿,瘿气,现代又多用天冲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牙龈炎,甲状腺肿等。正坐或侧伏取穴天冲穴位于头颞部耳廓后上方,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处;(参看率谷穴)。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
-
附分
附分穴主治肩臂、上肢等疾患:如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肘臂麻木,肩背拘紧,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肩背神经痛,冈上肌腱炎,颈椎病,颈部肌肉痉挛,肋间神经痛,副神经麻痹,肺炎,感冒等。有颈横动脉降支及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肩胛背神经;艾灸附分10~
-
膏肓
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膏肓俞主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如羸瘦虚损、五劳七伤、骨蒸潮热、盗汗自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翻胃噎膈、久嗽痨瘵、咳血吐血、肩背痛风、痈疽发背、癫狂、不眠、健忘、梦遗失精等。对支气管的影响:针刺膏肓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
-
魂门
出处:《针灸甲乙经》:胸胁胀满,背痛,恶风寒,饮食不下,呕吐不留住,魂门主之。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魂门穴主治肝、胃及局部疾患:如脘腹胀满、胸痛彻背、呕吐呃逆、饮食不下、胃脘疼痛、腹中雷鸣、小便黄赤、头痛头昏、黄疸、眩晕等。背痛,胁痛。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膈关
概述:膈关为经穴名(GéguānBL46)。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嗳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呕吐,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呃逆,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胃出血,脊背疼痛,肠炎等。膈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或艾条灸5~
-
魄户
魄户穴主治肺脏及局部疾患,如肺痨,咳嗽,气喘,颈项强,肩背痛,呕吐,感冒,肺结核,虚劳,颈项强痛,咳血,项强,现代又多用魄户穴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背神经痛,哮喘,肺不张,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等。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肩胛背神经。呕吐烦满,魄户主之。
-
志室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俯卧取穴。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腰脊强痛。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志室穴研究进展: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
-
阳纲
阳纲穴主治胆、胃、胸、腹等疾患:如饮食不下,脘腹膜胀,黄疸,消渴,不嗜食,身热,胁肋痛,肠鸣,泄泻,腹痛,胁痛,脘腹胀痛,肠鸣泄泻,现又多用阳纲穴治疗肝炎,胃炎,胸膜炎,消化不良,胃痉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心内膜炎,肌内风湿病,蛔虫性腹痛等。分布着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
胃仓
胃仓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腹部膨胀,水谷不消,水肿,肠鸣泄泻,便秘,脊背痛,胃脘痛,腹胀满,饮食不下,脊背疼痛,胃痛,小儿食积,腹胀,脊背强痛,消化不良,背痛,现又多用胃仓穴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肠炎,胃炎,胃痉挛,胃溃疡,习惯性便秘,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或艾条灸10~
-
意舍
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后支。脾藏意,意舍在脾俞之旁,故可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意舍穴有疏清湿热、健脾运阳作用,治腹胀、背痛、大便泻、小便黄、呕吐、恶风寒、食不下等症。意舍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胀、饮食不下、呕吐、黄疸、肠鸣泄泻、消渴、身热、咳嗽、腰脊酸痛等。
-
肓门
肓门穴主治胸、腹疾患:如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气攻两胁,痞块,便秘,腹痛,乳疾,现又多用肓门穴治疗胃炎,乳腺炎,脾肿大,胃痉挛,胃炎,腰肌劳损等。俯卧取穴。分布着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或艾条灸10~肓门配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治消化不良。
-
胸穴指压疗法
概述:胸穴指压疗法:1.书名;抵压肋骨下缘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腰腹2第十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取穴:①斜行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②斜行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指侧)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肩臂2锁骨下方,于锁骨中点内一横指。
-
天窗
天窗穴主要用于颈、颊、耳、咽疾患等:如咽喉肿痛、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耳聋、耳鸣、中风口噤、暴瘖、喉痹、扁桃体炎等。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独阴
针刺或艾灸至阴穴,可使子宫活动加强,宫缩频率加快,子宫紧张度升高,胎儿心率加快。
-
鱼腰
2.经穴别名。鱼腰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承山穴主治腰腿及肛门等疾患:如腰脊痛、膝下肿、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脚跟急痛、脚弱无力、下肢不遂、腹痛、腹胀、大便难、泄泻、脱肛、痔疾、便血、癫疾、瘈疭、小儿惊痫等。
-
垂手
次乃灸风市百壮。垂手穴主治病证:风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肠冷痛,浑身瘙痒,厉风,疝气,遗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现代又用风市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炎,头痛,眩晕,耳鸣,荨麻疹等。
-
阳交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支沟
又名飞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也。支沟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两骨间。支沟穴穴位解剖:支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前臂骨间膜。治疗胁痛:针刺患侧支沟,两胁肋痛者取双穴,泻法,强刺激,得气后让患者站立做深呼吸、咳嗽或活动肩部,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可治疗急性跌仆闪挫引起的胁痛。
-
眉冲
眉冲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眉冲穴在头部的位置眉冲穴的位置眉冲穴的位置(血管)眉冲穴的位置(肌肉)眉冲穴的取法: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神庭与曲差的连线,与攒竹垂线之交点处取穴。艾条温灸5~眉冲配太阳、鱼腰,有清热明目镇痛的作用,主治视物不明,目痛。
-
足临泣
快速取穴:坐位,小趾向上翘起,小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足临泣穴。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胁肋疼痛,足跗肿痛;
-
丰隆
丰隆丰隆主治脾胃、神志和小腿等疾患: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丰隆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耳源性眩晕、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腓肠肌痉挛等。下肢痿痹,水肿。
-
腕骨
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快速取穴:微握拳,掌心向胸,由后溪(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襞突起,其尖端处即是后溪穴)向腕部推,摸到两骨结合凹陷处即是腕骨穴。穴位解剖:腕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手筋膜、小指展肌。腕骨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耳鸣,疟疾,黄疸,消渴,胁痛,指、腕关节挛痛等。
-
腰痛点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桡侧穴)和尺神经手背支(尺侧穴)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腰痛点主治病证:腰痛点穴主治腰腿痛,扭伤,急性腰扭伤,手背红肿热痛,小儿急、慢惊风,头痛,耳鸣等。腰痛点配外关、中渚、合谷、阳池,治手背红肿热痛。刺灸法:刺法:一般向肌腱下斜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