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聾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ū lóng

2 註解

虛聾   病證名。由腎虛氣血虧耗,或病後風邪乘襲所致的聽力減退或消失。《聖濟總錄》卷一百一十四:“虛聾者肅肅作聲。”《丹溪心法·耳聾》:“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眼見光,爲之虛聾。”由腎虛氣血虧耗,或病後風邪乘襲所致。屬陰虛者,宜滋陰補腎,用滋腎丸四物湯腎氣丸等方;陽虛者,宜溫陽補腎,用八味丸益腎散磁石湯等方。《醫述·耳》:“虛聾由漸而成,必有兼證可辨;如面頰黧黑者,精脫少氣嗌幹者,肺虛;目(目巟)善恐者,肝虛;心神恍惚驚悸煩躁者,心虛四肢懶倦,眩暈少食者,脾虛。”參見耳聾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