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自汗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uè xū zì hàn

2 英文參考

hematasthenic spontaneous sweat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pontaneous perspiration due to deficiency of bloo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血虛自汗爲病證名[1]。見《世醫得效方·大方脈雜醫科》。因血虛而致自汗者,伴見心悸驚惕,形瘦煩倦等症[1]。治療宜補血斂營爲主,用當歸建中湯四物湯加減[1]血虛有熱者,用當歸六黃湯[1]。若大失血之後,汗多不止,氣隨血脫者,急宜補氣,用獨蔘湯,後用補益氣血之劑[1]

4 關於自汗

自汗指清醒時不因勞動而常自出汗[2]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皆能致之。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丹溪心法·自汗》:“自汗氣虛血虛、溼、陽虛、痰。”

證治匯補》卷三:“陽虛自汗,必惡寒;火熱自汗,必躁熱;傷溼自汗,睏倦身重,天陰轉甚,聲如甕出;傷風自汗頭疼身熱咳嗽煩悶,鼻塞流涕;傷暑自汗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證自汗頭眩嘔逆胸滿吐痰;心虛自汗怔忡恍惚肝熱自汗口苦多眠腎虛自汗潮熱咳嗽脾虛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虛傷寒溫病柔痙霍亂等多種病症均有自汗[2]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0.

治療血虛自汗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