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医得效方
概述:《世医得效方》为中医方剂著作。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三将军丸
概述:三将军丸为方剂名,出自《世医得效方》卷九方。处方:吴茱萸,木瓜(去瓤)、大黄各等分。制法:为末,米糊为丸,绿豆大用法用量:每服五十丸,粳米、枳壳煎汤送下。不应,酌加丸数再服,以通利为度。功能主治:治脚气入腹冲心。
-
月信不行
亦名经闭、不月、月闭、不月水、月水不来、月经不通、血闭、月事不来、月事不通、月不通、月使不来、月水不通、月经不行、经水不行、经水不通、经闭不利、经脉不行、经脉不通、经候不行、歇、歇经等。亦包括女子暗闭、女子暗闭经。本病多由血虚、肾虚、气滞、血滞、寒湿凝滞、痰湿阻滞等原因所导致。
-
牛乳汤
概述:牛乳汤为方剂名,出自《世医得效方》卷六方。组成:荜拨二钱,牛乳半升。用法用量:同煎减半,空腹服。功能主治:主治气痢,泄如蟹渤。
-
手㬹手腕骨出
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六。即桡腕关节脱位之畸形较著者。又名手掌根出臼。又名手腕失落、手 手腕骨出、手盘出等。多因跌仆、扭转所致。伤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掌根凸向一侧,活动受限。治宜捏腕骨入髎手法复位,并予固定。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栀乳散;肿痛好转后,可用海桐皮汤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
-
风起㖞偏
又名眼偏视、双目睛通,通睛。甚者偏斜眼之黑睛为该侧眼眶半掩或全部掩没(称瞳神反背),外观只显白睛。多由婴幼儿时脾气虚,约束失权所致,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由风热、风痰等所致,宜平肝清热,祛风涤痰,用正容汤或通肝散加减;
-
混睛障·脾气虚证
定义:混睛障·脾气虚证(murky-eyenebula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黑睛灰白色混浊增厚,抱 微红,视物模糊,肢楚乏力,纳呆便溏,舌淡有齿痕,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是指以黑睛深层起灰白色翳障一片,混浊如雾,漫掩黑睛,妨碍视力,且羞明流泪,眼珠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
-
外肾弔痛
外肾弔痛为症状名。出《世医得效方》卷三。即阴囊坠胀、疼痛。为疝病的常见症状。可用灸治在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中灸五壮。
-
耳环草
概述:耳环草为中药名,出自《世医得效方》,为《本草拾遗》记载的鸭跖草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血。1.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腮腺炎,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痢疾,水肿尿少,热淋涩痛,脚气,泌尿系感染,尿血,衄血,崩漏,白带。化学成分:全草含左旋黑麦草内酯等。
-
实呕·胃热证
实呕·胃热证的治疗:方药治疗:实呕·胃热证可用小柴胡汤、竹茹汤、大黄甘草汤等治疗。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危达斋
危达斋即危亦林。对内、妇、儿、眼、正骨、口齿咽喉等科均有所研究,尤擅长骨伤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书中保存了大量古方以及家传有效方剂,特别在正骨科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对骨折、脱臼的整复,主张用乌头、曼陀罗(风茄儿)先行麻醉;创造性地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等,这些都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
-
炒红娘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米炒红娘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牛皮癣·肝郁化火证
定义:牛皮癣·肝郁化火证(cattle-skinlichenwithpatternofliverdepression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肝郁化火,外灼肌肤,以皮损色红,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化火之象。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
-
失说物望
精神神志病之一。《世医得效方·怪疾门》:“卧于床,四肢不能动,只进得食,好大言,说吃物,谓之失说物望病。治如说食猪肉时,便云你吃猪肉一顿,病者闻之即喜,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吃。
-
混睛障·湿热上攻证
定义:混睛障·湿热上攻证(murky-eyenebula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attackingupward)是指湿热上攻,以黑睛漫珠混浊,赤脉自周边伸入,呈毛刷状,黑睛后壁有沉着物,白睛混赤,眼痛,畏光,流泪,头痛而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见《审视瑶函》。混睛障相当于西医的角膜基质炎。
-
如银内障
如银内障(silvercataract)是指晶状体混浊而呈银白色的圆翳内障。《审视瑶函》于如银障症指出:“此症专言瞳神中之白色内障也,轻则一点白亮,而如银星一片(如银内障);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
-
如金内障
如金内障为病证名。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由于病变程度不同而名称相异者,如《审视瑶函》于如银障症指出:“此症专言瞳神中之白色内障也,轻则一点白亮,而如银星一片(如银内障);
-
目偏视·脾气虚证
定义:目偏视·脾气虚证(squint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双目自幼向内偏斜,兼有能远怯近或视远、近皆模糊,伴见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为常见症的目偏视证候。目偏视·脾气虚证的治疗:治法:目偏视·脾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
-
目偏视·风邪中络证
定义:目偏视·风邪中络证(squintwithpatternofwindstrikingcollateral)是指风邪中络,以骤然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为常见症的目偏视证候。又名眼偏视(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双目睛通(见《证治准绳·杂病》)、通睛(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
实痰眩晕
概述:实痰眩晕为病证名。《杂症会心录·眩运》:“实痰眩运者,其症实而脉实,其积热在阳明,其阻塞在经络,其郁遏在肠间,无非风火结聚,积痰生灾。方用二陈汤加芩连、滚痰丸、清晕化痰汤等。属痰饮眩晕范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
-
五风变
即五风变内障。又名五风之证、五风变、五风变成内障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因发病急骤善变似风,瞳神呈不同程度散大,并分别显出以上气色,古人依此分别命名为青风、绿风…五风之中,青风、绿风、黄风较多见,乌风、黑风极少。多因情志过伤,肝胆风火升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等导致神水瘀滞所致。
-
血胀
金匮下瘀血汤,不应,抵当丸去水蛭,加樗鸡做丸,空腹日进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后服,轻则散血消胀汤。”《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因病因及证候不同,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食鼓等区分。治疗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
-
血风劳气
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五:“人参荆芥散治血风劳气,身体疼痛,头昏目涩,心忪烦倦,寒热盗汗,颊赤口干,痰嗽胸满,精神不爽,或月水不调,脐腹(疒丂)痛,痃癖块硬,疼痛发歇,或时呕逆,饮食不进,或因产将理失节,淹延瘦瘁,乍起乍卧,甚即著床。一切风虚劳冷,孕妇莫服。此证属干血痨,参见该条。
-
漩多
漩多证名。出《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称小便利多、小便多。详见小便多条。
-
漩浊
漩浊指小便浑浊。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即便浊。详见该条。
-
小眦赤
小眦赤为病证名。小眦红赤有虚有实,《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小眦中生赤脉,渐渐冲眼,急宜早治,此三焦积热。”又名赤脉侵睛。赤脉从大眦发出者,称大眦赤脉传睛;治法:一般丝脉红赤粗大,痒涩刺痛,眵干泪热属实证。若丝脉淡红,微痒不痛,一般属虚,宜养阴清热,养血宁心,可选用补心汤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
小梯
小梯为医疗器械名。如梯状的正骨器械,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系用于整复肩关节脱臼之器械。整复时,先用小梯两具相对而立,以木棒一根从相对两梯间架起,其架起位置约与患者肩关节同高,并于木棒中间处用棉垫包裹垫好,置于患者病侧肩关节之腋下,医者紧握患臂拔伸捺下即复其位。
-
小儿雀目
《世医得效方》小儿雀目多“疳而得之”,以肝虚为主,故又称“肝虚雀目内障”,与成人阳虚高风雀目内障不同。参见肝疳:肝疳为病证名,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项软
项软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又称天柱骨倒。指颈项软弱,无力举头。多因肾气精髓衰损所致,属督脉病变。可见于小儿体虚,秉赋不足,老年阳虚精亏,虚劳,久病等。治宜补肾填精,强筋壮骨为主,方用健骨散、生筋散等。小儿体虚,久病后往往患此,属五软之一。
-
中风绝证
中风绝证为病证名,即中风恶证。《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世医得效方》曰:“口开,心绝也;遗尿,肾绝也;手撒,脾绝也;眼合,肝绝也;鼻鼾,肺绝也。指中风病出现口开、遗尿、手撒、眼合、鼻鼾等五脏气绝证者。属于脱证。遗尿者,肾气闭绝也;眼合者,肝气闭绝;鼻鼾者,肺气闭绝。
-
玉翳浮满
指黑睛上翳如玉色,遮满瞳神。又名玉翳浮满、玉翳浮瞒、玉翳浮睛。《银海精微》:“初则红肿赤脉穿睛,渐渐生白翳膜,初起时如碎米,久则成片,遮瞒乌睛,凝结如玉色,名日玉翳遮睛。”治法:赤痛羞明,风热尚甚者,宜祛风清热,可用明目菊花散加减;病久红赤不甚,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明目退翳,用通明补肾丸。
-
阳虚眩晕
概述:阳虚眩晕为病证名。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眼偏视
眼偏视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3.风热、风痰。治法:健脾益气。风邪中络、风痰阻络:目偏视·风邪中络证(squintwithpatternofwindstrikingcollateral)是指风邪中络,以骤然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为常见症的目偏视证候。
-
偃月翳
偃月翳病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偃月翳第九:此疾膜如凝脂,一边厚,一边薄,如缺月,其色光白无瑕疵。”同偃月翳内障。参见该条。
-
转豆脉
转豆脉为脉学名词。系十怪脉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又称转丸脉。指脉象如豆旋转之状,来去捉摸不定。
-
煮针法
煮针法为古代针具炼煮方法。其法先用乌豆、硫黄、巴豆、麻黄、木鳖子、乌梅等药同针具一起放入瓷石器内先煎一日,洗濯针具后再用乳香、没药、当归、花蕊石各半两合针具再水煎一日,最后将针具“瓦屑打磨净端直,松子油涂”贮以备用。
-
中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中风恶证
中风恶证为病证名,指中风病出现口开、遗尿、手撒、眼合、鼻鼾等五脏气绝证者。眼合者,肝气闭绝;鼻鼾者,肺气闭绝。《医宗必读》:“凡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参附汤。”
-
顺逆生翳
顺逆生翳病证名。《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顺逆生翳三十六:翳自上而生下者为逆,自下生上者为顺,逆则难治,顺则易安。”参见逆顺生翳条。
-
舒筋法
舒筋法理筋手法之一。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用于脚腕部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的筋肉挛缩,关节强直。方法为:以大酒杯粗之竹管,长尺余,用时先坐定,竹管放地上,患足踏于其上,向前后搓滚,日久则见效。
-
手臂出臼
又名曲瞅骱出、肘骨出臼、臂骱落出。可分为前、后脱臼,以后脱臼为多见。《伤科补要》:“其骱名曲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转骨,叠并相倚,下接于腕骨。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跌打丸,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服补筋丸,并用五加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
三角灸
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三角灸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三角灸穴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灸法:艾炷灸5~或温灸10~
-
十怪脉
概述:十怪脉指生命垂危时出现的十种异常脉象。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偃刀脉、转豆脉、麻促脉等十种。这些脉象多为脏气将绝、胃气枯竭之候。《素间·大奇论》:“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世医得效方》:“脉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
-
湿痰眩晕
概述:湿痰眩晕为病证名。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
-
蛇缠疮
蛇缠疮病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九。即缠腰火丹。详见该条条。
-
舌烂
舌烂为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由肝胃两经湿热所致者,症见舌边起白点溃烂,口苦善怒,小便短赤,脉象弦数。治宜清泻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由心脾热毒熏蒸所致者,则舌面和舌体溃烂,肿痛皆甚,饮食有碍。治宜泻心脾之热毒。用导赤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外吹锡类散等。
-
伤蟹
伤蟹为病证名。《证治要诀·伤食泻》:“食蟹太过致伤,一味丁香足以治之。”《世医得效方》卷四:“鱼蟹积,香苏散多加生姜陈皮煎。”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
-
伤生冷果菜
伤瓜,鲞鱼炙食,瓜皮煎汤。”《世医得效方》卷四:“果菜积,平胃散加丁香麝香为末,热盐汤调服,麝香汤下阿魏圆三十粒立效。”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鳝血法
鳝血法是用鳝鱼血涂敷患部或滴入耳、鼻内,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操作方法局部涂敷法主要用于口眼喁斜(面神经麻痹),癣、瘘等病证也可参照应用。滴耳、鼻法可用于治疗耳痛(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衄等。上药拌匀成膏状,涂敷患侧地仓、颊车、下关、颧髎、大迎、巨髂等穴,也可涂患侧全面,每日1次,连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