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適應證
1.在發現胸膜腔積液後爲了明確診斷應做胸腔穿刺,留取胸水做常規、生化、塗片、培養等檢測,以明確胸水的性質,便於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2.胸膜腔積液量大或伴有液氣胸,臨牀上出現呼吸困難、心臟及縱隔移位等壓迫症狀時,則必須進行胸膜腔穿刺抽液來緩解臨牀症狀,同時留取胸水送化驗檢查。
3.胸膜腔穿刺爲治療化膿性胸膜腔積液(膿胸)的重要手段。對已確診爲膿胸的患者,需要每日或隔日定期抽膿、沖洗及向胸膜腔內注入抗生素和激素等藥物。
5 準備
1.用物準備 無菌胸膜腔穿刺包、無菌橡皮手套、無菌紗布和膠布、消毒棉籤、2%利多卡因注射液或1%普魯卡因(需做皮試)、2%碘酒或碘伏、75%乙醇、治療盤、龍膽紫、酒精燈、無菌收集瓶、三通活塞等。(圖1)
2.患兒準備 患兒取坐位,患側前臂舉至頭頂部,年長兒可倒騎坐在靠背椅上,胸部緊貼椅背上緣;嬰幼兒則可以讓助手坐在椅子上抱着患兒,兩者胸部對胸部,患兒稍前弓,暴露背部並使之突出;重症者可取半臥位或仰臥位,由助手幫助其將兩上臂枕於頭下。
6 操作方法
1.術者站立於患側,對背部進行叩診,尋找叩診實音明顯又偏低處作爲穿刺部位,穿刺點一般選擇在肩胛角線第7~8肋間,如穿刺點在腋前線則爲第5肋間、腋中線爲第6肋間、腋後線爲第7肋間,摸好下一肋骨的上緣(此處無血管、神經走行),用甲紫棉棒在皮膚上做好標記,若爲包裹性積液則必須由X線或超聲定位來選擇穿刺點。
2.常規消毒皮膚,鋪孔巾,用1%普魯卡因局部麻醉皮內、皮下、肋間肌直至胸膜,邊進針邊給藥,直至回抽有液體爲止,用無菌紗布壓迫針眼部位,撤麻醉針。
3.左手示指、中指將準備進針的肋骨上緣處皮膚繃緊,右手拿穿刺針,針的尾部連接一橡皮管並用止血鉗夾住,將穿刺針由肋骨上緣穿刺點垂直刺入,參考注射麻醉藥時的深度(約2cm),若感到阻力突然消失則表示已到達胸膜腔,將橡皮管尾端再接一注射器,放開止血鉗抽吸液體,當注射器抽滿液體後,應先用止血鉗夾住橡皮管,然後移去注射器,將注射器內的液體注入準備送化驗的消毒器皿及彎盤內,如此反覆抽吸,並記錄抽出的液體量。如將穿刺針尾部接一個三通管,三通管的一端接注射器,一端接橡皮管,則可不必使用止血鉗,操作更爲方便。
4.胸腔穿刺抽液結束後,應迅速拔除穿刺針,用無菌紗布壓迫針眼部位並用膠布固定。
5.一次穿刺抽取液量不應超過500ml,年長兒最多不超過800ml。抽吸時應防止縱隔擺動過大,發生休克。
7 注意事項
1.操作應選擇在診療室進行,如因病情需要在病室後牀旁進行,周圍宜用屏風遮蔽,限制室內人員數量,儘量減少室內人員走動。
3.叮囑患者穿刺過程中切勿咳嗽、深呼吸或說話,必要時可讓患者以手示意。
4.若使用三路活塞時,穿刺前應檢查其通、閉方向,以便正確使用。
5.有靠近縱隔、心臟和大血管附近的侷限性積液、積膿者;有嚴重肺氣腫、肺大泡者;有增大的心臟、肝、脾附近穿刺者,應嚴格謹慎穿刺。
6.一定沿下位肋骨的上緣進行穿刺,以免損傷肋間神經、血管。避免在第9肋間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損傷腹腔臟器。
7.操作中要防止空氣進入胸膜腔。進針不可太深,避免肺損傷,引起液氣胸。
8.若開始抽出新鮮血性液體,應疑爲誤傷血管,則稍行退針,改變進針方向或拔出穿刺針改變穿刺部位。
9.操作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出現持續性咳嗽、氣短、咳泡沫痰等現象,或有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胸部壓迫感或胸痛、昏厥等胸膜反應時,應立即停止操作,並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3~0.5ml,或進行其他對症緊急處理。
10.一次抽液不可過多、過快,診斷性抽液50~100ml即可;治療性抽液首次不超過600ml,以後每次不超過1000ml,以防一次大量迅速抽液後出現復張後肺水腫;如爲膿胸,每次儘量抽盡。疑爲化膿性感染時,助手用無菌試管留取標本,行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檢查瘤細胞,爲提高陽性檢出率至少需100ml,並應立即送檢,以免細胞自溶。創傷性血胸穿刺時,宜間斷放出積血,隨時注意血壓,並加快輸血、輸液速度,以防抽液過程中突然發生呼吸循環功能紊亂或休克。
11.對膿胸患者,抽膿或沖洗時,避免將膿液帶入胸壁造成感染。
12.惡性胸腔積液,可注射抗腫瘤藥或硬化劑誘發化學性胸膜炎,促使髒層與壁層胸膜粘連,閉合胸腔,防止胸液重新積聚。具體操作:於抽液500~1200ml後,先用利多卡因150mg+生理鹽水50ml注入胸腔;爾後將藥物(如米諾環素500mg)加生理鹽水20~30ml稀釋後注入。囑病人臥牀,並不斷變換體位,使藥物在胸腔內均勻塗布,24h後穿刺抽液。如用粗套管針穿刺安置胸液導管,則在適當排減胸液後注入上述藥物,24h後接持續吸引裝置,在11~30mmHg負壓下持續抽吸24h,直至每日引流量<150ml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