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理論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īn jīng shén fēn xī lǐ lùn

2 註解

新精神分析理論是20世紀30-40年代由德國移居美國的精神學家和精神分析理論家創立的理論。主要代表有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沙利文強調個人與羣體間的人際關係。提出人格乃是在一個人的人際交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日趨完善的相對持久的模型或完型。他認爲人主要的動機是逃避焦慮和尋求安全。焦慮的來源可能是生物學的,也可能是社會性的。嚴懲的焦慮會導致精神疾病。霍妮認爲人的基本需要是安全(消除焦慮),而不是快樂(性的滿足)。兒童爲尋求安全,就會在行爲中採取種種防禦策略,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人格的固定部分即精神神經症需要。她例舉了10種精神神經症需要,最後歸納爲三種性格類型即依賴換型、敵對型、退縮型。她還提出了一個“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概念,認爲“理想化的自我意象”與真正的自我之間的矛盾,是導致精神神經症的主因。她認爲精神分析的目的在於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當前傾向和衝突,不一定要追溯到幼兒期壓抑的慾望。弗洛姆的理論充滿社會哲學色彩。認爲人類從原始社會經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但因面臨現代社會中冷酷的現實,反而產生了“逃出自由”的強烈動機,他認爲人的心理需要,取決於人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他把人格看成氣質性格綜合,將人格分成病態和健康兩種,把人性的惡化歸咎於現代社會技術的進步,把科學技術與社會進步對立起來。而且,他認爲改造病態社會的途徑不是進行社會革命,而是通過精神分析治療人們的病態心理,這樣,弗羅姆就陷入了社會文化心理相互影響的循環論的錯誤。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