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驚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īn jīng

2 英文參考

cardiac terro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心驚爲病證名[1]臟腑驚證之一[1]。出金·陳文中小兒病源方論》。驚風,顏面紅赤。肝血虛不能養心所致的驚證。治宜養血安神之法。《石室祕錄·本治法》:“心驚心病也,乃肝血虛而不能養心也。方用白芍五錢、當歸五錢、熟地五錢、生棗仁一兩、遠志一錢、茯神三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人蔘二錢、水煎服。”

參見驚:驚爲病證名[2]。遇事易驚或無故自驚的簡稱[2]。出《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亦稱喜驚驚傷[2]。《張氏醫通·神志門》;“夫驚雖主於心,而肝膽脾胃皆有之。驚是火熱爍動其心,心動而神亂也。若因內氣先虛,故觸事易驚,或卒然聞響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皆使人有惕惕之狀也……宜溫膽湯加熟棗仁。如遠志丸妙香散平補心丹龍齒清魂散皆可選用。”若因大驚而病者,宜黃連安神丸;由腎虛而驚者,宜人蔘黃芪當歸白朮玄蔘陳皮黃柏;由膽虛而驚者,宜人蔘枳殼肉桂五味子、棗仁、熟地、枸杞子柏子仁;由肝膽俱虛者,宜酒化鹿角膠,空服下五錢;或由心氣不足,神不定而驚者,宜妙香散;由肝虛受風,臥若驚狀者,宜珍珠母丸;由血虛而驚者,宜硃砂安神丸;由痰盛而驚者,宜加味定志丸;由思慮過度而驚者,宜清心補血湯;由氣血俱虛而驚者,宜養心湯(見《雜病源流犀燭·卷六》)[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