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概述
小兒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1]、poliomyelitis[1])是指感受風熱暑溼疫毒之邪,以初期呈雙峯熱,肢體疼痛,伴咳嗽,咽痛,後期出現肢體癱瘓,骨骼畸形爲主要表現的兒科時行病[1]。
小兒麻痹症是兒童時期較爲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多見於1~5歲小兒,常發生在夏秋季。臨牀以發熱,伴有咳嗽、咽痛、多汗或有嘔吐、泄瀉、腹痛、全身肌肉疼痛,繼而出現肢體痿軟,肌肉弛緩和痿縮爲其特徵。早期屬溫病範疇,後期則屬於輕腳瘟、痿症、痿躄、小兒中風等病證。西醫稱之爲脊髓灰質炎。
5 診斷要點
1、有流行病史及接觸史。初起時有發熱汗出,咳嗽流涕,煩躁,腹痛腹瀉等呼吸道及輕度消化道症狀。經過1~4天后,症狀消退,但數天後,身熱復起,全身不適,感覺過敏,肌肉疼痛,不願人抱,或有嗜睡,繼則逐漸出現肢體癱瘓。癱瘓呈弛緩性、不對稱分佈,下肢多於上肢,其他肌羣亦可受累。如長期不見恢復,除病側肌肉痿縮外,骨骼亦可出現畸形。
2、本病初起時與傷風感冒相類似,故不易相鑑別。應結合流行病史、預防接種史、發病季節,詳細詢問,如見雙峯熱、汗多、嗜睡、頭痛、噁心、嘔吐、咽痛等,應疑爲本病。本病尚應與痹證作鑑別,痹證多發生在冬春季,雖有發熱,關節腫痛,活動障礙,但無癱瘓。
6 辨證分析
1、風熱暑溼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犯肺胃,肺失清肅,故見發熱、身痛、咽紅、咳嗽等肺衛症狀;胃失和降,則見嘔吐、腹脹、便祕等胃腸症狀。邪毒旋即流注經絡,深及四肢百骸,發生肢體疼痛,漸而麻痹,後期筋、骨、脈均失所養,而出現痿軟、癱瘓、肌肉痿縮及骨骼畸形等後遺症。如邪毒內竄心肝,可見昏迷、抽搐。若痹阻肺俞,則產生呼吸不整,喉間痰鳴,吞嚥困難等症。
2、本病的辨證要首先分別病變的部位和虛實。本病與一般溫邪襲肺、暑溼壅阻腸胃的病證不同,而是肺胃症狀在先,然後又可出現肝、腎經的病症,同時又是肌肉、血脈、筋骨叄者受損的疾病。病的性質,初起屬實,癱瘓期虛中有實,後期則多是氣血虧損,肝腎兩虛的病證。
7 辨證分型
7.1 小兒麻痹症·邪鬱肺胃證
小兒麻痹症·邪鬱肺胃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stagnated in lung and stomach[1])是指感染疫毒,邪鬱肺胃,以發熱,肢體疼痛,咳嗽,咽痛,頭痛,嘔吐,腹瀉,伴神倦,嗜睡,舌紅,苔薄白或白膩爲常見症的小兒麻痹症證候[1]。
7.2 小兒麻痹症·邪注經絡證
小兒麻痹症·邪注經絡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diffusing into channel-collaterals[1])是指溼熱毒邪流注經絡,氣血痹阻,以再次發熱,嗜睡,一側或兩側肢體疼痛,或伴頸項背部疼痛,轉側不利,煩躁哭鬧,拒絕撫抱,甚則氣喘痰鳴,神昏抽搐,面色青灰,舌紅,苔黃膩爲常見症的小兒麻痹症證候[1]。
7.3 小兒麻痹症·氣虛血瘀證
小兒麻痹症·氣虛血瘀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1])是指時邪耗傷正氣,運血無力,肢體失養,以一側或兩側肢體萎軟,難以站立,或行走不正,握物不牢,神倦乏力,面色無華,舌紫暗,苔薄白或苔少爲常見症的小兒麻痹症證候[1]。
7.4 小兒麻痹症·肝腎兩虛證
小兒麻痹症·肝腎兩虛證(infantile paralys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liver and kidney[1])是指邪毒已去,肝腎陰虛,以患肢肌肉明顯萎縮,短小而細,患肢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苔薄白,脈沉細爲常見症的小兒麻痹症證候[1]。
8 辨證論治
8.1 邪犯肺胃
8.1.1 證見
發熱汗出,咳嗽流涕,咽紅咽痛,全身不適,或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便祕,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煩躁不安。舌紅,苔薄白,脈濡數。
8.1.2 治法
8.1.3 方藥
1、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處方: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6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滑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劑。煩躁不安者,加硃燈芯草3札、地龍10克。嗜睡者,加石菖蒲、遠志各10克。大便祕結者,加全瓜蔞、決明子各10克。
3、單方驗方:加味葛草芩連湯(李成業等《百病實用祕驗方》)處方:威靈仙10克,葛根10克,黃連3克,黃芩6克,羌活6克,獨活6克,金銀花15克,綿茵陳10克,扁豆10克,九連環6克。水煎服,每日1劑。
8.2 邪注經絡
8.2.1 證見
肺胃症狀消失後3~4天,發熱又起,肢體疼痛,轉側不利,哭鬧不安,拒絕撫抱,繼而出現癱瘓。以下肢爲多,可發生於一側,亦可兩側並見;面部癱瘓見口眼歪斜;亦可兼見腹肌癱瘓,小便失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8.2.2 治法
8.2.3 方藥
1、主方:叄妙丸(虞摶《醫學正傳》)加減處方:黃柏10克,蒼朮10克,牛膝10克,生薏苡仁15克,金銀花藤15克,防己10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癱瘓者,加羌活10克。下肢癱瘓者,加獨活10克。面癱者,加白附子6克、殭蠶10克。
2、中成藥四妙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宣痹湯(吳鞠通《溫病條辨》)處方:防己、薏苡仁、山梔、赤小豆各9克,連翹、杏仁、法半夏各6克,蠶砂8克,滑石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麻痹者,加秦艽、桑枝各9克,薑黃3克。下肢麻痹者,加黃柏、蒼朮各6克。
8.3 氣虛血滯
8.3.1 證見
8.3.2 治法
益氣活血,祛邪通絡。
8.3.3 方藥
1、主方: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龍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黨蔘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癱軟者,加桑枝15克。下肢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易出汗者,加龍骨30克(先煎)、五味子6克。
2、中成藥
(2)複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或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3、單方驗方:加味大造丹(夏煥德等《新編兒科祕方大全》)處方:叄七、血竭、麝香、生大黃、骨碎補、鱉甲、蜈蚣、地龍各等分,黃芪量加倍,共研成極細末,裝入瓷瓶內密封備用,勿令漏氣。1~3歲服0.3克,4~5歲服0.4克,每日2次,早晚分服。
8.4 肝腎虧損
8.4.1 證見
8.4.2 治法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8.4.3 方藥
1、主方:七寶美髯丹(汪昂《醫方集解》)加減處方:何首烏10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牛膝10克,菟絲子10克,補骨脂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肢冷脈細者,加黃芪15克、桂枝6克。肢體畸形者,加沒藥10克、骨碎補6克。
2、中成藥
(1)健步虎潛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連服2個月。
(4)七寶美髯丹,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治痿湯(張夢儂驗方)處方:制首烏6克,桑枝6克,菟絲子3克,威靈仙3克,鹿角片3克,制龜板3克,雞血藤3砍,潼蒺藜3克,川牛膝3克,制狗脊3克,霜蒼朮2克,黃柏炭2克,貫衆2克,五加皮6克。水煎,飯前溫服,每日2劑。
8.5 其他療法
8.5.1 1、外治法
(1)桑枝15克,川芎、當歸、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湯,加黃酒一盅。每日用清潔紗布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擦2~3次,以利筋脈流通。
(2)醋蒸氣療法:將鵝卵石燒紅,淬醋產生蒸氣,燻蒸局部,能舒展肌腱,通經軟堅,改善攣縮以達到糾正硬癱的畸形,適用於小兒麻痹後遺症之肌腱攣縮、關節強直等症狀。具體方法:備鐵桶一隻,將已燒紅之鵝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於卵石上,即產生蒸氣。患者攣縮部位放在鐵桶上,外以棉被覆蓋,反覆卵石淬醋,經半至1小時後,乘熱進行機械糾正或人工按摩及壓砂袋進行糾正。每日一次,直至畸形基本糾正。
8.5.2 2、鍼灸療法
(1)上肢癱瘓者,取肩髃、肩貞、臑上、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下肢癱瘓者,取環跳、風市、足叄裏、陽陵泉、陰陵泉、絕骨、崑崙、太溪等穴。面神經癱瘓者,取頰車、地倉、合谷。隔肌癱瘓者,取膈俞、期門、鳩尾。腹肌癱瘓者,取中脘、梁門、氣海。膀胱肌癱瘓者,取腎俞、膀胱俞、中極、關元、百會。
(2)電針治療後遺症,每次通電半分鐘,重複通電3~4組配對穴位:環跳-秩邊,後陽陵泉-足叄裏,外陰廉-廉下,委中-落地。
(3)用叄棱針取穴點刺和患肢點刺相結合:足內翻,由崑崙透太溪,懸鐘透叄陰交;足外翻,由太溪透崑崙,叄陰交透懸鐘。
8.5.3 3、推拿療法
(1)上肢癱瘓:扌袞法,自大椎、肩井、肩髃、曲池、陽邊,往返5分鐘;拿法,施於上肢內側;擦脊柱(頸椎至第五胸椎)5~10分鐘。
(2)下肢癱瘓:扌袞法,自腰部以下扌袞到下肢前後側;拿法,自患肢向外側,直拿到跟腱。
8.5.4 4、飲食療法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