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黃病

疾病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ǎo ér huáng bìng

2 註解

小兒黃病爲病名[1]。《太平聖惠方》:“夫小兒黃病者,是熱入於脾胃,熱氣蘊結,與谷氣相搏,蒸發於外,故皮膚悉黃,眼赤黃也。脾與胃合,俱象於土,候於肌肉,其色黃,故脾胃內熱,即蒸發於外,令肌膚黃也。”《幼幼集成》謂小兒黃病溼熱發黃者少,脾虛發黃者多[1]。蓋脾土強者,足以捍禦溼熱,必不生黃,惟其脾虛不運,所以溼熱乘之,治宜茵陳五苓散,去其溼熱,黃稍退,即速健脾[1]。若面目俱黃而帶虛浮,脣白舌淡,口不渴,身不熱,夜無煩熱小便不澀,不可認爲溼熱而分利之,速救脾胃,宜用四君子湯加減爲治[1]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3.

治療小兒黃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