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禁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ǎo biàn bú jìn

2 英文參考

incontinence of ur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incontinenc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continence of urin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小便不禁(incontinence of urine[1])爲病證名[2]。爲以清醒時小便自出不覺,或小便頻數、難以自制爲主要表現的疾病[2]。又稱小便失禁[2]

4 小便不禁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丹溪心法》卷三:“小便不禁者,屬熱屬虛。”

5 小便不禁症狀及治療

清醒時小便自出不覺,或小便頻數難以自制[2]

本症屬虛寒者居多,小便自遺而色清;因熱者,小便頻數不能自制,尿色黃赤[2]

肺虛者,宜補中益氣湯;腎與膀胱虛冷者,宜菟絲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2]

心氣不足者,恐懼則遺,宜用歸脾丸[2]

膀胱火邪妄動者,則宜清利,用雞腸散白薇散、神芎導水丸四苓散合三黃湯等方[2]

又有肝鬱熱結者,脅腹作脹,尿意急迫,甚則不禁,宜用逍遙丸加減[2]

此外,熱病昏迷中風癲癇症等均可見小便失禁[2]

6 關於外感遺尿內傷遺尿

外感遺尿外感熱病中出現的小便失禁[3]。因邪傳心包,神識昏迷,故小便自遺,尿色黃赤,脈數[3]。治宜清心瀉火爲主,用導赤各半湯裏實腹滿便祕者,可用三化湯;外有表邪者,可用羌活防風湯;夾痰、夾滯者,可用導痰湯枳實消滯湯[3]

內傷遺尿臟腑內傷所致的小便失禁[4]。脾腎不足者居多[4]。主要證候小便時時自遺,神志清醒,語言輕微,飲食減少,大便溏泄,脈濡軟或浮大[4]。治宜補益脾腎,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八味腎氣丸[4]。又有肝陰不足肝火內擾,脈見沉數者,宜用三才湯麥冬五味子黃柏知母[4]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5.

治療小便不禁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