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原子質量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xiāng duì yuán zǐ zhì liàng

2 註解

相對原子質量是一種元素的平均原子質量核素12C原子質量1/12的比。 相對原子質量舊稱原子量。相對原子質量是無量綱的,常用符號Ar表示。Ar(Cl)=35.4527,表示氯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爲35.4527。定義中的“平均原子質量”是對多核素元素而言的。平均原子質量是該元素的各種核素原子質量和豐度的乘積的和。例如,

1H 1.007825u 99.985%

2H 2.0140u 0.015%

氫的平均原子質量=1.007825u×99.985%

2.0140u×0.015%

=1.00794u

相對原子質量是相對數值比較基準在歷史上幾經變更。1803年道爾頓以H的原子量1作爲基準,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1826年柏齊利烏斯建議以O的原子量的1/100爲基準。後來以O的原子量的1/16爲基準,這在化學史上沿用了較長時間。1929年發現氧有三種同位素16O、17O、18O),看來以0原子量的1/16爲基準就不妥當了。這時,物理學界改用160的1/16爲基準。1959年馬陶赫建議以12C的1/12爲基準的新標準。1960年國際純粹物理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1961年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相繼同意這一新標準,一直應用至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